臺灣成做日本帝國ê粟倉
1867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開始邁入現代化,大量人口離開農村進入都市,農產品無法滿足百姓ê需求。
日本稻米1年收成1期,顛倒臺灣稻米1年收成2期。所致,日本佔領臺灣以後,就希望透過殖民地ê農產品來解決母國ê糧食問題。因此,「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就成做殖民統治發展ê方針,總督府佇臺灣實施米、糖發展ê策略,積極推動農業改革工作。
(補充:1867年,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將政權歸還給明治天皇,隨後幕府時代正式結束,明治政府開始推行諸多制度與文化上的改革,使日本迅速強盛發展。)
1904年日本、蘇俄戰爭爆發,日俄戰爭予日本發生物資、米糧嚴重不足。為欲確保母國ê糧食供應,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認為應該共臺灣ê稻米生產納入日本糧食供應、需求ê體系。就此開始落手改良品種,改善臺灣米予日本人會當接受ê品種。台灣「蓬萊米」因此誕生。、
家庭主婦街頭運動搶米
紲落10冬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日本長期米糧不足愈嚴重,米糧無夠通食、民生用品逐項貴參參,米起懸價,一般百姓無法維持生活,引起憤怒。日本一女工投書報紙,說明家己1家3口人,一個月收入22箍(圓)跤兜,付米錢和房租,就無錢買菜矣,根本無法度過日?
1918年(大正7年),日本本州富山縣( Toyama ken )200外名主婦買無白米,忍無可忍聚集街頭,要求官方降低米價,抗議無效之下,憤怒ê主婦掠狂衝入米店搶米,甚至佮警察發生激烈ê衝突。
搶米事件結束後,日本政府意識著代誌大條矣。日本政府下決心採取殖民地稻米增產措施,並且落手規劃建設水利灌溉設施。從此臺灣行向「文官總督」體制。
為欲解決國內欠米糧問題,佇緊急增產糧食ê政策之下,日本當局批准八田與一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ê建造,就按呢一一來完成!
日本本州富山縣( Toyama ken )主婦ê 抗議暴動。無疑悟,意外改變了臺灣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