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12月初6~8),天氣愈來愈冷,烏魚群來台灣西南沿海報到。
俗語:大雪來,烏魚到。(小雪小到,大雪大到)
「冬至」節氣(12月21~23),民間俗稱 「冬節」,閣是民俗節日,彼工家家戶戶挲圓仔、拜祖先。
俗語:冬節圓,食了準備過年。
俗語:冬節烏,較肥豬跤箍:較好食豬跤箍
冬節烏,是指烏魚來到「冬節」時,是上肥、上好食ê時機。
烏魚:分類屬鯔科ㄗ,本名鯔魚tsu-hî,鯔是烏色ê 意思。民間俗稱「烏魚」、又稱「烏仔魚」。
信魚:烏魚又名「信魚」指守信用ê魚,逐冬ê寒天,隨著北方ê大陸沿岸流(親潮)(中國渤海Pu̍t-hái),落南來到台灣海峽,漁民就一路對馬祖追蹤、纏綴,一直到台灣西南沿海捕掠烏魚。自古到今攏仝這个時間,行仝這條路線。所以稱呼「信魚」,閣有「聖魚」ê雅稱。
正頭烏:根據台灣文獻記載,烏魚一般佇冬節前10工到台南,漁民稱呼「正頭烏」,無論是烏魚子(母魚卵巢)、烏魚鰾(piō公魚精囊)、烏魚腱(胃囊)、烏魚殼(烏魚外身),是上肥、上好食ê時機。
回頭烏:烏魚是倒翻箍泅(洄游性)ê魚類。所以佇南台灣海域卵放了,就對恆春上北,轉去原生地。這就是俗語所講--ê:「烏仔魚搢水-毋認輸」。
上早ê台灣漢人祖先是為著欲掠烏魚,一路追趕才來到臺灣。因為佇17世紀荷蘭人統治臺灣進前,就有福建、廣東沿海漁民來台灣本島和澎湖掠烏魚,起初干焦佇寒--人ê季節暫時停留。後來才閣兼種作,才沓沓仔定居落--來。簡單講:「烏魚」是唐山公來台灣ê中人、ê媒人婆。
漁民推崇烏魚叫「烏金」,因為規身攏有伊ê經濟價值。母--ê魚卵是高經濟價值ê「烏魚子」(卵巢),公--ê「烏魚膘」(精囊),會當用來炒麻油進補,烏魚胘(kiān胃囊)是配酒菜ê好料理,最後魚身「烏魚殼」用來煮湯抑是煮烏魚米粉。
掠烏魚著愛掠著時機,因為母--ê烏魚離開台南游到高雄ê時,就開始放卵,腹內已經無烏魚子矣,毋過現此時,因為氣候暖化,誠濟烏魚猶未到高雄就提早放卵,就開始上北迴游,另外閣有真濟中國漁民佇烏魚猶未到台灣ê時就先搶掠,所致,台灣野生ê烏魚愈來愈少,1979年掠著烏魚ê記錄254萬尾,20冬後,1999年開始落降到50萬尾以下,因此台灣新竹地區開始出現人工養殖烏魚ê聚落。
目前台灣烏魚子出現--ê,有野生--ê(海烏)、養殖--ê(池烏、溪烏)佮進口--ê。仝款攏是台灣料理ê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