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即牡蠣,臺灣人喚蚵仔。臺灣西南沿海盛產鮮蚵,以彰化王功、雲林臺西、嘉義東石與布袋、臺南七股為主要養殖區。這種軟體動物幾成臺灣人的日常餐食,作法多元,煎炒煮炸皆可,也宜帶殼火烤,夜市尤常見蚵仔煎、蚵仔湯、蔭豉鮮蚵、蒜蓉蚵仔、蚵嗲。
蔭豉蚵仔作法很簡單:爆炒薑絲、蒜苗、蔥段,加入黑豆豉、醬油,和汆燙過的鮮蚵同炒;亦可加九層塔、辣椒提味。要緊的是牡蠣必須新鮮,最好買現剝的。清洗時須耐心仔細,先用漏勺在流水下沖淨;至放入器皿中加鹽潔身,直到水清澈。此餚下飯,長期飄香在臺灣人的家庭餐桌上。
牡蠣很美,美得跟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一般短暫,牠一離開殼,很快會腐壞。我猜想蔭豉蚵仔之出現,除了黑豆豉之鹹香和甘味,更是為了修飾可能的腥味吧。年輕時編報紙副刊,下班後常和朋友到「阿才的店」吃宵夜,其「油條蔭豉蚵」是下酒佳餚,令柔嫩的鮮蚵增加一種酥脆感。如今回憶,驚覺已近二十年未去阿才的店了,韶華之易逝竟如蚵仔之鮮度。
牡蠣美味的條件最單純,只要新鮮肥美就好吃。無論生食或用蔭豉炒作,都非常迷人。牠總是讓我想到孤獨,一直活得無聲無息,那美麗,細緻,灰白的軀體幾乎毫無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