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文學的心動食光

竹筒飯

2023/05/29
邀訪來賓:焦桐 作家
單元介紹

各地竹筒飯作法不同,臺灣原住民所製有煮有烤;海南黎族都用火烤,其竹筒飯有肉飯、豆飯、鹽巴飯,皆以山蘭稻之香米為原料,燒烤時以香蕉葉封口,將青竹烤至焦黃。

 

竹筒須選用新鮮青竹,常見的是孟宗竹、桂竹和麻竹,節距以較長者為佳。竹筒之封口則多用鋁箔紙、乾淨濕布條、新鮮香蕉葉。臺中「竹之鄉」的竹筒烹飯味道好,又非常環保,用過的竹筒還可以當燃料。

 

臺灣的竹筒飯源自原住民的慶典活動,勇士狩獵、出征總是少不了它。有人在竹筒內添加肉、香菇、魚等,當然這些材料都必須剁得細碎,才無礙口感。不過,竹筒之為物不僅是裝飯的容器,竹筒飯的美學內涵是飯香中表現竹香,取其竹子的清香滲透入米飯中,以清淡為尚,佐料不宜多,米飯也不宜過度爆香調味,以免遮掩了輕淡的竹香。

 

竹筒飯召喚原住民胃腸的鄉愁和記憶,也連接著漢人的野炊記憶。我曾獨自爬山,在烏來一處瀑布下野餐,山明水秀,印象甚好;後來帶家人再去,吃竹筒飯,升火煮咖啡、泡茶。瀑布依舊在,只是已經滿地垃圾,吸引來不少蒼蠅。我好像挨了一記悶棍,忽然覺得無處悠遊於天地間。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