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我們每天呼吸到的空氣是否清新,或者喝到的水質是否純淨,都與森林生態系是否穩定有關。那我們怎麼做可以保育森林呢?
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表示,經過大坑到新社,發現大部份林相都不好;怎麼說呢?什麼叫做林相,簡單說經過山再看延途的林木現象。果園荒癈、竹林橫生、邊坡裸露、雜木林錯落…
這就是基本的林相不好,林相不好會怎樣呢?除了生態破壞外就是土石容易流失,更容易因為下雨而造成土石流或滑坡。但林務局輔導種下的肖楠林場,相思林場,生態豐富體感溫度合宜,清晨走上一趙神清氣爽。其實不知道我們爬山時走的淺山不健康。
台中新社在地林友接受林務局的建議,集結友善農民成立林生產合作社,以共好的目標來促進淺山的林相改革,宣導正確的碳中和觀念,從觀察、訪談、友善生態環境做起,讓民眾更進一步的理解碳中和對於生態的破壞或幫助,樹林不同樹種他們能取得的碳中和是有年限的。
110年起,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輔導下,進行社區種子木工師的培訓計劃,透過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已經培訓24位森林MU-GON師,且在結訓後持續有12位森林MU-GON師在木作基地持續創作產品。
林業生產合作社希望配合森林療癒之食農教育活動,持續開發與食農教育相關木食器產品,推動林業食農教育活動,讓民眾從食器使用過程了解林業經營過程,建立正確的林產業觀念,充分利用廢棄木材,讓工藝師、設計師發揮創造能力,促進地方居民就業機會,並帶動遊客的參訪與體驗,打造台灣第一個林業產業循環經濟鏈特色山區部落,推動『生活、生產、生態』為一體的里山地景,並落實聯合國國際組織SDGs永續發展。….
今天節目中邀請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春森來分享,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如何在大臺中歷史人文中以循環經濟就地取材,如何善用剰餘枝條,做成文創產品,以美學活化社區共好。也邀請大家來一場森林療癒課程,體會森林的寧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