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學中藥場每年生產的藥渣高達1,500公噸,這些中藥渣多半是植物的根、莖、葉等易腐敗物質且富含纖維素,平常的處理方式就是發酵變成堆肥或栽培介質的材料。難道,沒有其他可以再利用的方式嗎?
中國醫藥大學立夫中醫藥博物館與廣興紙寮、無印良品合作,8月1日推出「紙有中藥 殘渣密碼 中藥製紙特展」 ,結合廣興紙寮的造紙技術,將中藥渣作成各種紙材,無印良品再用它做成文創商品。
展場規劃成永續系、嗅覺系、視覺系三大區塊。永續系是盞使中藥渣造紙的過程,讓資源可以永續再利用。嗅覺系是透過特殊的處理方法,將中藥殘渣在製作成紙張的同時,也保留了中藥獨特的香氣。視覺系則是將中藥材混入紙漿中,做出特殊的視覺效果,例如:看似有花瓣在紙上。
經過廣興紙寮試作,發現可以用來造紙的中藥渣包括:黃耆、當歸、紅耆、甘草、紅花、厚朴、肉桂、乾薑、桑白皮、川芎、珍珠草、黃柏等共20種。部分中藥材甚至可以取代原生紙漿80%以上,對於中藥渣的循環再生,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