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燦爛時光

為白帶魚請命

2019/12/17
邀訪來賓: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
單元介紹

   台灣捕撈冷藏出口中國白帶魚,由2014年的4噸暴增到2018年的13,720噸,已對台灣沿近海資源帶來巨大衝擊。2019年7月24日,農委會預告《試辦漁船運搬沿近海白帶魚管理辦法》,將開放冷藏白帶魚搬運船直航大陸管理辦法,因未制訂白帶魚外銷捕撈上限,各界擔憂將造成白帶魚浩劫。

  包含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公民團體發起緊急連署,要求漁業署應暫緩實施。

  短短三日超過五千人連署,農委會連續三週召開座談會,廣集公民團體、專家意見,提出最新草案修正版本,有意願經營白帶魚運搬船的漁會,需提交「事業計畫書」和「管理計畫書」,無論規模大小,均需逐次申報航次裝卸量與交易資料,以便掌握漁獲統計。

  白帶魚是鱸形目鲭亞目帶魚科的迴游性魚類,夏天會到黃海產卵,冬季再洄游到台灣過冬。台灣捕撈白帶魚主要品種為日本帶魚,大部分魚需要2年才能成長到成熟狀態。

  白帶魚是台灣海域重要中階魚種,資源影響包括更高階之鰆魚﹑旗魚﹑鯊魚﹑鯨豚等物種,因此,當白帶魚過量捕撈時,也連帶影響以白帶魚為食物的其他魚類,例如去年冬季土托魚數量短少,可能是警訊之一。

  台灣對白帶魚的研究和調查太少,對族群數量等一無所知,唯一能確定的是,白帶魚不適合養殖,過度捕撈是無法以養殖做替代性方案, 一旦過漁就來不及了。透過這次白帶魚爭議,期待全民一起關注沿近海漁業管理,將海洋永續理念一步一步往前推。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