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拍破臺語顛倒勇

23你怎能不愛考古:專訪劉益昌教授

2019/06/09
邀訪來賓:劉益昌 教授
單元介紹

今年六十五歲的劉益昌教授,其在考古界的地位與成就,我就不必多說了。邀請這位大師到空中開講,我很好奇,為何會走向考古這條路
 

益昌教授回憶起,讀台中一中還是中學生時,導師陳天人已看出其聰慧和興趣,建議他走考古這條路,劉益昌也順利考上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當初也不知道這個系的底細,甚至動過轉系的念頭。似乎是命中注定,他一年級就遇到一輩子的導師,決定他一輩子工作,那是就是宋文薰教授,非常看重劉益昌,甚至在研究室放一張小桌子,任其在裡頭讀書研究,等同入門弟子。


劉益昌老師回憶,那時台灣史巨擘曹永和教授,有時會來宋文薰教授的研究室聊天,只見兩位大師以日語、華語、台語、客語交談,講得比較深入些,劉益昌聽不懂了,大膽開口問曹永和,結果引來宋文薰用台語回了句:「囡仔有耳無喙」。


益昌老師講起故事來悠長且幽默,但其做研究絕對是嚴肅認真。從二十多歲的大學生開始,執著走在考古這條路上,可說走遍整個台灣的考古遺址,遠涉到中國與東南亞,其最近出版《史前人群與文化》,由張炎憲教授生前召集,新台灣和平文化基金會和玉山社合作出版,可說是劉益昌對整個台灣史前史的全面觀覽。作為此台灣史系列的第一本書,劉益昌要打破台灣歷史以「政治、文字、漢人」為框架四百年史觀,將時間延伸到史前史,探討沒文字之前的台灣史怎麼演進,這同時是庶民的歷史,更是突破漢人觀點納入南島民族的全方位思考,且擴展到土地的廣闊視界,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史。
 

空中的訪問就以此史觀出發,談益昌教授的考古歷程,與公部門的搏鬥,面對學術與政治的腥風血雨,如何將史前人類的生活足跡與器物保留,帶給現代人其祖先所從來的點滴認識,更有深長的視野。


順聰我讀《史前人群與文化》,隨著其遺跡來認識台灣,也是旅遊台灣的路線,例如台東的八仙洞,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新開幕的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南科的史前文化博物館分館,一路衝到八里的十三行的博物館,你可以跟著考古遊台灣。


而你足下的土地,處處是史前人類的足跡,遍佈考古遺跡,益昌教授的學問太廣闊了,教育電台所在地植物園就有考古遺址,往北到總統府的凱達格蘭大道,大龍峒的圓山遺址,社子島,基隆河畔的塔塔悠社,芝山岩,天母,唭哩岸往北⋯⋯整個大台北,就是史前史的研究基地。


也就是說,從益昌教授眼中望出去的視界,是要往地下挖掘且將地理的深度立體化為人類的時間歷史⋯⋯話說回來,益昌教授可是來自台中市新社區的大埔客家人,節目的最後他用大埔腔全客語跟聽眾問候。,節目的最後他用大埔腔全客語跟聽眾問候。


益昌教授說,他走出電台到植物園,隨手就可以撿到考古遺跡;而他只要說起話來,隨口就是精彩的故事。


你怎能不愛考古呢?

 

走過台北植物園,劉益昌教授帶著我們,就用腳劃出這一代的遺址範圍,實在太專業了。

走過台北植物園,劉益昌教授帶著我們,就用腳劃出這一代的遺址範圍,實在太專業了。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