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晚生個二十年,大學我肯定要讀台文系的。
尤其是回母校台灣師大,到呂美親教授的課堂談台語,過去此「國語教育」的核心基地,能夠暢談台語,且望見學生的熱切眼神,將上課當作一件歡喜的事,更加讓我愛上台文系。
然而但是啊!時間是不能倒轉的!那怎麼辦呢?
就邀請台文系的學生上電台開講吧!來個「台文系了沒」!共有三位,1997-1999年代出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二年級生,分別是:
黃悅綺(N̂g Ia̍t-khí),台中龍井人,從小跟外公外婆講台語,還是海口腔喔!進入台文系後,對台語的觀念大為轉變,本來以為台語是比較鄉土的傳統的,來台文系之後發現海闊天空,相當現代且多元化。
張貽惠(Tiunn Î-huī),屏東里港人,小時候常和阿公阿媽去高屏溪畔種菜,參加廟會活動。讀屏東女中時參加人文營隊,也寫小論文做農業相關的探詢與研究。進入台文系後,發現可以用台文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寫下,相當有收穫。
許鶴齡(Khóo Ho̍h-lîng),台北三重人,父親來自嘉義竹崎,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相當有興趣,本來對台文系沒有概念,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感受最深的是:可從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來捕捉到時代的脈動。
三位分別來自台灣南、中、北,有女有男,有不同的腔口、氣口與敘述方式,觀察與思維多元。
上電台雖然緊張,但表現都相當平穩。
從外地來台北市的大安區讀書,三人有很明顯的差別感受,無論是天氣、物價、飲食、語言與人際關係等等,這一切,他們都用台語來分說。電視有節目「大學生了沒」,多用華語來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節目中我們講輕鬆有趣的事件,也可以評論嚴肅的學術與國家大事,可大可小,有論述也有敘述,台語可以說萬事萬物,不同階層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說。而且大學生經過台文的洗禮,展現更細膩、更文雅、更全面的說法。
台文系課程主要分為語言、文化、文學三部分:語言方面有語言學與日語、客語等課程;文化部分有流行文化也有傳統的民俗;文學則閱讀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作品;應用面涉及文創、文史資產的保留,更有採訪與撰稿的訓練。
但台文系帶給學生更多的是視野,對台灣歷史與在地文化的反思,皆奠基於扎實的學習。不只是學術與理論探討,他們也走入田野,深入大街小巷,駐地參與正在進行的文化與社會運動,這才是最好的學習。
就如同悅綺總結的話:咱行佇咱的土地,來行踏(kiânn-ta̍h),莫𧿬踏(thún-t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