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拍破臺語顛倒勇

顧德莎《驟雨之島》

2018/06/03
邀訪來賓:顧德莎 作家 / 許沛琳 老師
單元介紹

    關於「台灣經濟奇蹟」,我們都曾聽聞,親身體會且享受到豐美的果實。二十一世紀後,面對不況的當下,我們要如何面對那一段歷史?
 

    每個人都曾經青春,享受生命給與人們的能量與希望。然而,當你不得不面對衰老,甚至病魔與死亡來糾纏,你要如何面對那一段歲月?


    反顧無情的時代與生命的滄桑,我們都需要勇氣,書寫,賜與人們力量。
 

    顧德莎的短篇小說集《驟雨之島》,就是一本時代與生命之書,用九篇小說來穿連,回顧二戰後經濟起飛下、台灣產業的演變。這一段歷史,用台語來空中對談,特別貼切與暢快。


    我們從毛衣產業聊起,在一、二十年間大起大落,顧德莎比喻為恐龍產業,她畢業後到台北工作,親眼目睹其興衰。雖是在冷酷巨大的工廠日以繼夜加班工作,擔任會計的她,感受到的是裡頭的人情味,猶如陳芬蘭所唱的〈孤女的願望〉,許多女工都是十三、四歲的少女,從鄉下村莊一個拉一個上來的。例如圓盤班多是來自雲林四湖;繡補班,大部份是東北海岸的貢寮人;而熨衣班,由男孩子來擔綱。


    因為是同村莊來的,先來的會照顧後來的,大姐會掩護小妹,若要加班,大家齊心協力,私底下分工合作,比較簡單的給小妹做,難度高的由大姐來,工班與整座工廠雖忙碌辛苦,卻是十分溫馨。而德莎姐遇到的老闆,對底下員工還相當不錯,工廠賺錢年終獎金多發些,還會私下偷偷塞錢。
 

    若工廠沒有賺錢呢?


    老闆為了留住員工,就算沒有訂單,寅吃卯糧,依然發薪水,維持一個逐漸崩壞的空殻⋯⋯撐到最後撐不住了,轟然就倒了。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主,認真打拚想要出頭天,渾然不知時代情勢的變化,淹沒在經濟無情的浪潮中。
 

   《驟雨之島》書中所寫的,就是這樣的時代悲劇,書中的人物為了家庭、為了理想、為了活下去,燃燒生命一切的能量,但最後竟成了失敗者。


    多像一個集體的、巨大的隱喻。


    顧德莎說,還有很多不忍心的段落被她刪除了,因為,實在太殘忍了。

 

    時移事往,離開現場,顧德莎款款說故事給大家聽,沒有要責備任何事情或怨嘆任何人,該來的還是要來。在人生的遭際與時代的浪濤中,她獲得許多智慧,使其小說細膩動人,以冷靜的觀點,寫這個驟雨不斷、災難連連的島嶼。

 

   我認為,不只是冷靜,而是慈悲。

 

    請來讀《驟雨之島》。

 

 

◎台語學校

節目最後的小單元,將連播四集的台語教學節目,也就是:台語學校開課囉!特別邀請許沛琳老師來到空中上課。從小就是台語演講朗讀比賽常勝軍的她,現在是國小的母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各式各樣的狀況,她特別整理出來,跟空中的聽眾分享。第一集將要辨析學生常混淆的三組詞:

 

 

干焦(kan-na,只有)× 敢若(kánn-ná,好像)

規工(kui-kang,整天)× 幾若工(kuí-nā kang,好幾天)

買(bé/bué)× 賣(bē/buē

 

 

 

 

顧德莎在植物園的蓮花池畔。

顧德莎在植物園的蓮花池畔。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