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節目中我們可以聽到:
- 一、「性別平等教育」的由來與《性別平等教育法》
- 二、校園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多年,但還是會看到拿性騷擾、性侵害的新聞事件當作輿論工具,檢討、訕笑被害人,甚至將犯罪行為簡化為「人醜性騷擾」。到底人長得醜跟性騷擾有甚麼關係?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性騷擾」?
- 三、性騷擾不是只有大人才會遇到,青少年之間的語言與行為也需要明確界線。校園當中會有甚麼樣的NG行為?
《2025 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受測學童平均僅得 53 分,近六成不及格;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家長普遍避談性議題,近半數學童靠上網搜尋自學性知識;除此之外,每 4 個學童就有 1 個曾談過戀愛,但近四成從沒想過戀愛的身體界線。本次調查針對五至六年級學童設計 11 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性知識題目,結果顯示實際上有高達 58.9% 的學童不及格,僅有 2% 的學童能全數答對。
- 四、《2025 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的調查原由與調查的背景?
- 五、「全面性教育」是什麼?
- 六、目前校園性教育與孩子的真實需求之間是否有落差?在性教育推廣上面遇到的困境或是難題有哪些?
- 七、調查亦指出學童對異性的身體發展較為陌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或是異性身體構造很重要嗎?
- 八、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也是孩子建立對性與性別的理解的重要一環。在調查當中,是否有發現大人們對於性平議題的觀念與溝通方式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 九、根據這一次的調查,學童學習性知識來源,雖然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在學校會學,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 十、這次的調查結果是否有反映什麼現象是未來可以改善的方向?或是家長可以多關注小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