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住民部落祭典、新住民街頭舞蹈,到城市中每一道生活的聲音姿態,賴世哲看見了各族群在不利境況中,仍堅持唱出自身文化的那份堅定;感動於不辭辛勞回到部落跳舞的青年,假日裡加把勁展現自我文化的新住民⋯,在他眼中,文化不是標本,而是一泓泓從土地湧出會呼吸、會行動、會歌唱的活水。
作為歷經多個部會的文化行政者,賴世哲以跨部門經驗為養分,努力推動族群音樂走入生活、走進教育,也走向偏鄉。他認為「文化自信」需要的是共鳴與理解,需要透過一次次的對話與經驗積攢,放得逐漸形構而成。無論是青年文化的創新、勞工朋友的展演,還是孩子們第一次與國樂團合奏的震撼時刻,都是讓臺灣文化長出新芽的養分。他相信,只要願意跨出一步,文化就能回應、就能交會、就能發亮。
臺灣音樂館是聲音的種子庫,也是文化記憶的時空膠囊。館內典藏無數珍貴的作曲家文物與聲音資料,從原住民歌謠、傳統樂曲到通俗歌曲,從布袋戲主題曲到愛國軍歌,每一段旋律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軌跡。除了保存,臺灣音樂館更加大力道推動「解說式音樂會」與偏鄉巡演,還設計了:讓孩童們用自己的樂器和演奏家一同合奏,令臺灣土地蘊成的聲•音•樂不再遙遠,能在教室、課堂、操場、孩童與演奏家們之間,猶如活水般地流轉著。那曾經從部落、村落、漁港、戲棚下誕生的樂音,藉此,再次回到生活裡,活了起來,動人起來。
期待有一天,當人們提到他家鄉最重要的人物時,不會只有政治領袖,還會提起文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那才是一個真正以文化為傲的社會展現。賴世哲主任邀請民眾走進臺灣音樂館,細聽這片土地的聲音:那是我們的祖先唱過的歌,你我童年聽過的旋律,也是我們下一代可以重新演奏、詮釋的土地記憶之歌。
歡迎收聽07月20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