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與美感教育共舞

美,是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好。—專訪荒野保護協會筏子溪平台總顧問林笈克

2023/06/03
邀訪來賓:林笈克 荒野保護協會筏子溪平台總顧問
單元介紹

   1988年,林笈克在司馬庫斯部落中海拔森林,調查樹木生長狀態,因紀錄需要,爬到一棵三四層樓高的巨大檜木旁,真切地感受到身高修長的他,竟是如此的渺小;夜晚,從樹梢縫隙,望見滿天星斗,高掛無垠天際,俯瞰大地萬物,萬籟俱寂心靈卻強烈共振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那般無法言喻的悸動,是林笈克最深刻難忘的美感經驗,正是這樣的感動,讓他願意付出心力,好好保護臺灣這片土地。
 
   林笈克童年住在二仁溪附近,那時的溪流很髒亂,燒廢五金、綠牡蠣事件、排放廢水⋯,林笈克還誤以為髒亂是溪流常態,直到在東海大學唸書,接觸到臺中盆地的筏子溪,才知道原來都市溪流可以如此美麗。筏子溪提供地下水資源,大甲溪水下滲後從筏子溪冒出來,因為經過卵礫石過濾,水質特別乾淨。是條生態豐沛的溪流,魚、蝦、鳥類都是這裡的住客,因為很喜歡欣賞生態之美,林笈克便成為拜訪筏子溪的常客。
 
   有一天,林笈克看到兩名外國旅客,在溪邊散步,並順手撿垃圾。林笈克受到啟發,開始每週去筏子溪觀察鳥類和生態時,花一小時同步撿拾垃圾,並在網路上發起「一週一小時愛護筏子溪」號召大家一起行動。
 
   事實上,因為民眾對溪流不了解,以為筏子溪是水溝,不珍惜並常亂丟垃圾,造成筏子溪有無法計數的廢棄物。其中,除了腳踏車,還有神桌、整套沙發,甚至從頭到腳都能湊成一套的衣服。筏子溪雖然深受各種動物喜愛,但是,同樣身為動物的人,卻隨手丟棄垃圾,對筏子溪造成破壞。

 

   為了使民眾更認識溪流,林笈克建立了筏子溪平台,做了很多的努力,除了常態的淨溪活動外,還有環境教育課程和走讀導覽,希望藉由了解周邊的自然生態,民眾進而能善待、愛護筏子溪。林笈克呼籲,我們不該等到假日,才到山上或近郊走走,低度地接近大自然,無力地、偶而為之地體驗自然之美;我們可以轉換觀念,付諸行動,讓城市成為一座公園,平日就能徜徉在豐富生態環境中,讓美成為日常。

 

   現在,筏子溪已經有石虎棲息,也出現了更多野鳥的蹤跡,漸已成為動物合宜生養的好環境,人,應該認知這是多麼珍貴的共生共好贈禮。期待大家一起改變觀念、進而齊力改變環境,美好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不需要再遠求!讓我們一同愛護溪流,一起讓自然之美發生在你我身邊!
 
   歡迎收聽06月04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林笈克作為比例尺,紀錄司馬庫斯部落山上的巨木(圖片由林笈克提供)

林笈克作為比例尺,紀錄司馬庫斯部落山上的巨木(圖片由林笈克提供)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