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大武山腳下的田野,是伍淑惠兒時的遊樂園。晨間,北大武山籠罩一層薄薄霧氣,一路延伸到平原,如詩如畫;夏天,拿著橡膠圈,從家門前的河流順流而下,盛夏中享受沁涼的河水洗滌身心;地瓜成熟時,吹著微風,坐在阿公阿嬤載滿桃紅色地瓜的牛車回家。⋯在鄉下與大自然為伴的童年時光,是伍淑惠一生最深刻、最初始的美感經驗。
大自然的美好回憶,不斷召喚著伍淑惠,大學選填科系時,便順應著愛自然、愛植物的天性,踏入了森林研究領域。位於墾丁的高位珊瑚礁森林監測調查,是伍淑惠最投入的研究之一,每五年進行一次調查,從年輕時加入計畫至今,已參加五次,主持計畫也已二十餘年。這座森林,有多樣樹種冒著新芽,吸取大地精華,逐漸成長茁壯。或是被梅花鹿吃了幾口,又或是走向衰老,掉落種子,留下生機⋯。觀察種子散佈、冒新芽狀態是研究員的日常,伍淑惠和樹木作伴,有如朋友,測量樹木腰圍、高度,記錄開花、結果時間,也見證了生命輪迴種種迭代,生生不息裡無言的交托、承擔與美好綻放。
除了高位珊瑚礁森林的監測調查,伍淑惠也是臺北植物園「野花園」的發起人。伍淑惠常反思,不只是呵護瀕危植物,更應帶著社會大眾從身邊最常見的植物關心起。人們生活步調越來越快速,街頭彎腰可蹴的野花草,總是被忽略!如果仔細端詳,就能欣賞到野花草化大千世界於自成一格的天地之美!於是,伍淑惠開始採集街頭常見的野花草種子,經過種子保育、育苗,最後以策展形式,於植物園一隅展出。有別於刺激感官的陳設,野花園的景觀如同其原生環境,低調、不張揚,並且減少人工照顧時間和用水量,這也是永續共好綠生活的實踐。看見人們駐足,蹲著觀察野花草的玲瓏之美,令伍淑惠相當感動,就如遇見知音一般,喜悅是甜美回甘的。
受到許多民眾的熱烈回饋,「野花園」從原來的短期策展計畫,演變成長期的研究:觀察低度維護、順性而為,野花園會如何變化?如何藉此帶領人們開啟共感共好的植物美學生活?伍淑惠認為不論是宏觀或微觀,是森林或野花園,一花一世界,大千世界皆有美,我們應打開心眼感受和回應它的呼召。
歡迎收聽04月30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音量
80%
與美感教育共舞
美,是感受和回應大千世界的呼召。—專訪林業試驗所伍淑惠助理研究員
2023/04/30
單元介紹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
- 10/262025美,是靈魂散發出來的氣息——專訪書法藝術家 李默父
邀訪來賓:李默父 書法藝術家
- 10/192025美,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閱讀陪伴幼苗成長——專訪屏東縣潮州青年潘彥升
邀訪來賓:潘彥升 屏東縣潮州青年
- 10/122025美,是陪孩子鍛鍊體魄,延綿友善、有溫度的人生——專訪源將單車生活館創辦人陳旭源
邀訪來賓:陳旭源 源將單車生活館創辦人
- 10/052025美,是活活潑潑 健康快樂——專訪臺北市雙園國小輔導組組長 張倉凱
邀訪來賓:張倉凱 臺北市雙園國小輔導組組長
- 09/282025美,是正向健康的心理存在狀態——專訪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張鳳琴教授
邀訪來賓:張鳳琴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教授
- 09/212025美,是為城市編織溫柔,再讓它長出文化的花朵——專訪基隆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副局長 鄭鼎青
邀訪來賓:鄭鼎青 基隆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副局長
- 09/142025美,是陶藝傳愛,助學追夢——專訪陶藝創作素人 何應朋
邀訪來賓:何應朋 陶藝創作素人
- 09/072025美,是氣質、氣韻和氣度——專訪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 林惟華副教授 林維芬講師
邀訪來賓:林惟華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副教授 / 林維芬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講師
- 08/312025美,是志於道,游於藝——專訪臺北市立天文館技佐 許晉翊先生
邀訪來賓:許晉翊 臺北市立天文館技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