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君理事長說人生最深刻的美感經驗,莫過於小時候,半夜睡眼惺忪的跟著爸爸出門看日出了。在北宜公路上,看著地平線由黃轉橘,天際由黑藍漸漸的轉為湛藍,蔓延擴散至層層疊疊的山巒,半個小時左右的光影色彩變化,令小小年紀的她難以忘懷。正因為體驗享受過如此深刻的自然之美,在從事景觀設計時,更懂得「道法自然」,尊重自然。
近年來,鄧婉君覺得最開心、幸福的事,就是每天走在公司與捷運站之間的小徑上,可以聞到淡淡的桂花香,看見隨四季更迭樣貌的菜圃、紫色的金露花和幾棵山櫻花,這個小徑是她的充電站,在短短的兩三分鐘路程中,她看見生命的驚喜,享受四季的變化和時光更迭的喜悅。
鄧婉君認為「生活、美和景觀」具有高度相關性。猶記得,她的母親在做料理時,不只注重味道要好、要香,對於擺盤配色相當講究,並且餐盤也隨著食材的形狀而變化,三餐及餐桌便是她的藝術創作舞台,由於她母親極為注重品味及生活實踐,是以,在年幼的她身上也埋下了美的種子。當鄧婉君踏入景觀設計界,執行壯圍地方創生計畫時,她便曾和學生用壯圍在地食材,配料,元素,器皿和擺飾,製作風土餐桌,在料理中融入景觀意象,呈現壯圍地區的農業地景。這便是生活•美和景觀高度連結的實踐之一。
景觀不只是自然景觀,還有人文景觀,它是公共財,不論社會位階和貧富貴賤,大家都能一同感受景觀帶給人的影響。景觀不同於其他藝術,可以選擇是否觀看!我們皆身處景觀之中,無法自絕其外!景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居民產生美學的影響!在美的自然景觀沈浸薰陶下,不只有視覺,人的身心靈也得以充分照拂安頓,有品味、有質感的生活和景觀,是接近美的最佳途徑,是美的充電站,可以令人充滿生命的喜悅力量。鄧婉君認為,我們可以從自處的生活環境覺察開始,對環境產生意識,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適合的。除了民眾由下而上改變,鄧婉君更期待,政府可以提出更具有前瞻性的政策,透過法律保障人民有接近美的景觀權。
歡迎收聽02月26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