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設計景觀時,許晉誌總秉持「恰如其分」的原則,希望找到最佳平衡點,不斷地向大自然的運轉學習探究,追求當地水文、植栽、環境、生活、人文等多面向水平性的和諧平衡,也極企兼顧時態垂直性的平衡。許晉誌認為景觀設計不僅是為當下的時空設計,讓植栽漸漸生長,樹木生生不息,建立生態好讓動物跟著回來⋯,更要想像未來十年、二十年之間、之後,生態與植栽的未來,後代的住民會如何與景觀產生連結?如何透過景觀,和前人的設計產生心靈流動。
\n
\n許晉誌感慨說,現在的小朋友多由家長接送直接進入校門,城市中也很少有能和大自然一同遊樂的天地!若在通勤的過程與路徑中,孩子們也能有機會徜徉在美的環境,自然而然地,他們也能發現什麼是美,什麼是不美!我們的街道,只要用小小的方式就能產生改變,每個人如能從自身周邊的環境美化開始做起,有意識地重視時空情境,乃至身上的衣著,並且懂得尊重大自然,那麼,當生活的周遭都漸漸的變美,整個鄉里、社區、城市、社會、國家也會變美,大家都能一同享受美所帶來的幸福生命品質。
\n
\n歡迎收聽02月19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669792279,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676789680,updatedAt:1687357897,using:!0},onShelf:!1,createdAt:1676458222,updatedAt:1750279085,stt:{transcriptId:"aebfe32a-e3c2-4673-b90a-3e1451d6832c",transcript:"的主持人謝馬利,今年性別平等easygo要邁向19歲。羅在我們的節目中,除了可以聽到當週的議題新聞,我們也會邀請關注性平教育的老師性別團體和家長來分享他們的推動經驗。每週日下午三點鎖定教育電臺性別平等easygo,一起創造平等、友善無歧視的學習環境八媒體素養真的很重要,你說對了申訴沒想到短影片徵集競賽,就是希望大家透過媒體素養的角度進行思考,並且利用媒體素材進行發想,以及創造我們來組隊報名參加好嗎?好的3月8號。中午十二點前焦健就有機會獲得獎金喔現在就到增速沒想到短影片徵集競賽臉書,查詢以上廣告是由教育部提供。大家好,我是劉品言社會長了許多弱勢獨居的爺爺奶奶缺乏物資與關懷,在疫情中更加孤單無助。華山基金會愛老人愛團圓公益行動,邀請您一起幫助長輩安心生活,擁抱愛不。孤單愛心專線零228363919美感從幼起美麗終身學歡迎收聽由陳碧涵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收聽與美感教育共我是主持人陳碧涵每事眾在握土裡的靈魂,這個節目希望能和您一起來創造美發現美體驗美讓我們日日實踐美感生活、美好行動。今天為您邀請到的來賓,是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執行長,許禁止等一會美感會客。是。要跟大家聊一聊怎麼與美感共美感。會客室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許親自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執行長,那目前也在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那在整個一個生涯的過程當中。對環境對美感。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常在鄉下我是屏東長大的,所以小時候在大自然其實不管是去田邊抓青蛙或者是抓蜻蜓或者是夜晚的時候會有螢火蟲飛到家裡來這件事情。其實對我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資源也好非常大的體驗也好,所以我就知道,其實這個自然跟環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小時候一路長大其實讀書在臺肥在臺中最後有出國的機會,當出國的時候去歐洲去美國看到不同的景象,或者是人在使用一個空間的形式跟方法看到他們的服裝看到街道景觀看到他們的生活的樣態,或甚至在接到的林蔭大道上頻頻咖啡,我才知道說原來生活可以過得怎麼樣的悠閒美這件事情不管是在環境的是在個人的或者是在街道上或者在生活上。是可以讓人怎麼樣都不一樣,所以我就覺得不管是環境的美學或是再展一個設計的美感上面或者是在整個一個空間氛圍上面買這件事情是可以影響到一個人,讓一個人在這樣的空間環境或者是社會中得到不一樣的一個體驗,也讓它的本質跟內涵變得更好。是的禁制,喚醒了我們小時候的童年記憶,那時候在大自然裡頭好像也沒那麼多人為的水泥叢林等等,我們唱可以跟動物一起玩耍、牠們會飛進來我們在追逐的時候草叢裡頭藏著我們好多的歡笑聲,像這樣的成長的自然的景觀,它往往會放在我們的心底,帶著一輩子走下去,所以我覺得好得很嚴禁不會只是一個素養,他往往就是生命經驗裡面能量的泉源喔我覺得這也應該算是一種現在學跟未來學也就是我們的景觀環境設計,因為我覺得人要是能夠存在一個很棒的情境裡頭,不管你是不是有那個所謂的京城的收入七,你還是會很富足的。因為環境會餵養我們怎麼會走到這個景觀環境的規劃跟設計呢?我在小時候是原本是希望可以。當總統好像這個事情有點困難,後來覺得說那就當一個生物學家,因為我喜歡動物喜歡自然,可是後來覺得說好像要養活自己這件事情好像也不是,那麼的中間其實就是在一個光譜上面,看到慢慢的一個城市的發展,其實人都往都會裡面,所以造成很多的一個犀利。那鄉村其實早就慢慢變少是這樣一個不同的土地的開發,也讓整個自然跟環境不一樣。所以在整個所謂灰色基盤跟綠色基盤當中這樣一個光譜中其實我就覺得說我到底要找純粹的開發,建設土木建築圖是比較偏向我小時候想要那個字。是。所以我那時候是文化景觀系第七屆警官,在臺灣也剛剛萌芽。是想說欸,好像可以種花種草,又可以畫畫圖這件事情還蠻不錯的誰賭徒看,儘管好了,然後覺得剛好跟我國小的一些願望志願單,然後小時候不管是寫毛筆字畫圖其實表現還算不錯多才多藝。所以基本上好像就是量身訂做不小心掉入到這個。好,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我們也知道文化大學一直都是領先。最後那個時候這個戲是非常新的的確像你講的。所以你那麼有才華,你的感性跟理性在這裡是同時被淬鍊的紀要能夠設計出一個能夠符合我們的生活需求。對功能,可是在這個功能之上呢你還要兼顧我們的靈魂裡面,我剛剛講的我們是一個沃土,你曾經講過你說一個城市美學他其實真的要跟教育生活要緊密結合,像您剛剛講生活經驗跟生活的資源,他就很重要了,我都一直覺得說以空間設計專業者而言,怎麼去創造更美好的一個生活?不管是我或是我們的專業所期待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些正確的看法跟小方法可能有些建商或是開發者,他覺得我提供大量的建築大量的空間,不管他到底是好不好用可不可以一樣,其實他就是要賣那個容器。所以這樣的方式跟方法其實在品質跟性質上面,並不是可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生活其實會跟我在做景觀的一個最重要宗旨大概是四個字就是恰如其分,就是有時候多一點也不是那麼的好,少一點,可能也不是那麼足,可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大概就是會有一個所謂剛剛好,所以我都一直在找尋在努力去求取一個什麼叫做剛剛好的設計,不管是在環境當中,或在生活當中,那平衡感我嘗試在不同的光譜上不同的拉鋸上,因為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在每個時間點在每個環境或者是城鄉的一個發展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就是要去找到怎麼樣從環境的規劃跟設計跟調查當中去找到屬於這個地方是地市縣,不管是在職災上面是在水溫上面環境上面或者是生活上面或是文化上面的一個平衡點,這個大概是我所追尋的。我覺得常常都還是回到出發點,因為你重視你珍惜機會。為他去思考到什麼東西是最好的安排?所以你說要恰如其分,中間有好多的選擇,我覺得到最後就是你心裡把他放的多種你就會去提出有多好的一個想望,因為我覺得像景觀設計不是只是滿足我們他是提出了一個更好的生活方案,讓我們在裡面的人可以因為這個方案我們被啟開了雙眼,那這件事情其實是因為來自於你們有更高的高度去選擇愈想愈見,所以使得我們這種使用他的人不需要很多的指引,你只要走進去去你就知道路該往哪裡走,因為你把光他把這些什麼樣的一種流動性已經完全地鋪設得非常的。好,所以我們就順著那個姓順著那種直覺,我們就可以走到你希望我們看見的地方,我們在這個環境規劃設計把通稱成一個警官涉其好了。我們是有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種不同的事態在想像的我們跟建築跟土木跟一些大地工程不太一樣。是。他們大概做完做好了。大概的樣態,就是不會改變。是房子的大小一些相關的橋樑也不可能再漲二成三成。對對對,可是我們戶外的空間跟景觀會因為我們設計它會有變化。可能以前是一條溪流,現在可能被加蓋了,我們在做規劃設計的時候,是。真的在為下個世代在做規劃跟設計想說他之前是什麼樣的風貌,它漲成什麼樣的植栽或是催著什麼樣的風?現在可能有一些狀況跟變化未來,因為我們的生活的場域,我們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場域提出更好的一個方案出來的時候,就必須想我租了這個規劃設計完之後,5年後數目會長大10年後有一些溪流,有一些生態,有些動物會回來,到過10年後,他其實長的喬木、灌木插花或者是他的生態系統是完全不一樣。是。所以我們跟所謂的比較屬於開發建築,土木比較不一樣,就是我們一直在做一個變動的空間的規劃跟設計,所以雖然設計是在當下我們要看到之前的一些事情,未來可能10年20年30年或50年我們想要的那樣一個解決的方案或者是更好的生活或者是讓人到這個地方空間的時候就有不一樣的體驗或是哇他可以放鬆心情,他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紀的變化,或者是一些光影的變化,跟一些日出跟太陽燈戲那個西夏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想要去在這個變動的景觀跟時間走上面得到最好的鋪陳跟安排精緻真的是帶著我們去瞭解了很多過去。現在未來待會我們休息回來,再繼續請教你這個環境誰可以來決定好嗎?好,謝謝這裡是教育廣播電臺進行的節目。是與美感教育工務,我是主持人今天我們非常非常的開心可以邀請到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的十進制執行長,曾剛剛您所說的我覺得能夠預見未來的環境,而且要把他預備這件事情的確很不容易,可是你說過一個城市的氛圍其實是從改善生活場景開始我小時候是從家裡走路,到國小上學的時候比較乖,就直接去上學和放學的時候,就就採路途遙遠很久,只有短短可能是56百公尺,但是旁邊會有水溝稻田會有果樹。是會有一些很多彗星,我們的一個長久,所以一段路可走不是在水溝裡面撈魚就是去跳魚,就去採水果去抓蝴蝶蜜蜂這件事情,可是我們現在上下學的時候都是充滿著機車跟汽車在小朋友上下學。好,可能是。我們說他是數位化的一個結果城市化的一個結果,但是試想我們從小從家裡走到學校不管是有沒有這樣機會。假設一下以後是。有這樣的機會,他可能是走路到學校去,他可能是騎腳踏車到學校去,他可能是坐公車或是坐捷運到學校去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柏博士。如果這個路徑我們的人行道。是好的,我們旁邊的植栽是。美的。而且甚至旁邊會有一些西溝有些溪流可以走在河邊,橋邊是這樣的景,像是美好的事,甚至我們騎腳踏車又拜,我覺得很好,我是真的怎麼美?我們如果坐公車公車裡面的一些裡面的size跟招牌也不足,是不是可以在顏色材質分為或者是指示標誌系統上面可以讓我們有更好的體驗。是。所以如果說在學校類似這樣一個通學通勤的一個序列上面,我們不要說路徑序列上面,他可能是硬體跟軟體可以有更好的體驗。是。有可能讓這些路徑或讓我們看到的景觀不管是其老招牌路樹或者是一些相關的psi都可以在我們生活的體驗上面形成一個看到四周都是美的陽臺是。有花朵的這件事情,我是覺得我們如果說可以從這個罪基本的生活的體驗,讓這個生活的路徑或者是場域的序列可以慢慢慢慢的變好,我覺得把環境教育落到生活的層面才是最直接的教他在學校怎麼做?怎麼弄美美勞每座美學化再漂亮都來不及收。他可以在路徑上面體驗到非常美。非常好的。是。得到很好的感動。對,看到自然吹倒為微風,可以聽到溪流的水的表情。聲音那個真的是會就像我小時候那種情境那樣會讓每個人的而在生命中的美感的dna才可以呈現出來。是。其實沒有這樣的體驗跟這樣的一個感受。其實你沒有辦法感受什麼事沒什麼。是。好,所以那個存在美學這件事情就會變得遙不可及,因為我們在講美感的時候,其實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把你自己活得,像一個人,這是一個生機蓬勃有感觸能力的。當我走過,哪裡使得心靈可以舒暢通體舒暢的這個基本環境一開始就應該要背很重視,而且應該要被維持很用心地去鋪陳,其實我們每天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前面的錢朗多掃乾淨,按照四十的花絮,我們擺了那個登記的盆栽放在那裡,其實整條街他就火了。是。對。我今天本來我的鄰居百大就會覺得不好意思,讓他變得很難看對不對?因為這就是一個感染力。相對的對於大環境我一樣在建設我們有沒有可能就像你講說那個安排譬如說那個招牌的色彩那個色彩的定調在地性的那些那個譬如說獨特的文化特徵,它是不是可以在一開始的公共建設裡面就可以被納進來考量呢這些相關的人是不是?其實它也應該要想辦法讓他有被感動,或者是接觸到,所以他就可以給我們機會呢所謂的美學這件事情其實最應該被受教育的應該是首長,接下來可能是民意代表市議員里長與長輩首長,如果有這樣的sense跟有這樣的一個感覺或是感動或者他重視。對。他自然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私募不滿的。是,如果都沒有這樣做,隨著設計的涵養跟設計美學的素養,至少在這個所謂的,我們在稱甲方或者是再請公部門做這件事情說他沒有判斷美的能力,我覺得那就真的是很糟糕,所以他可能剛提到的可能人選到部隊的委員來當評審,所以選出來了。也不見得是正確的。所以基本上我是覺得說現在目前公務人員在做這樣的一個公公的建設跟這樣一些公共的一些空間的開發,跟轉化的時候,其實他們可能是在第一關是需要被教育的。而且如何找到對的人去從事這樣一個專業的設計,他要有辨別誰似有專業?是。誰是較不專業的。所以如果可以把它辨別出來我覺得這樣子可能真的我們的環境就會變得有點誤會要是可以辦得3天二夜或是幾天記得至少一個美學讓這些事情是可以這樣子做是。一樣,得到里民的請託事宜的請託,但是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呈現出來。甚至是有一些比較好的市鎮的案例,那讓他們因為其實有時候去國外一些成功案例是體驗什麼?是是。好的環境會差很多。對。幾10年下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有一個盲點就是公務人員的訓練最優秀的人,應該要去做公務人員,因為他就是有辦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棒,但是我們的公務員的訓練可能沒有跟著時代前進,但是這個市政或者是人民的需求裡面大環境的素養要能夠在公務人員的身上,他要能夠看到,所以我覺得像里長他們有時候真的很熱情的民意代表也是為民所託。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說,我們可以為我們的選民提供什麼更好的東西?所以有賴於這方面我希望今天我們要是政府部門聽到的話,也許他只要做一點點微型的改變,其實我們的民眾就是有福了。譬如說像心態生態公園是彩繪塗鴉牆,我們在那個材質的選擇上像那個水泥是很堅毅,但是有時候我覺得水泥也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我記得你有個案子嘛,你把很多那個水泥的東西把他換掉了,你用他的石頭純樸的它的本質在那個地方長出就應該那樣的東西把他氣好之後,整個景觀改變了所有的不管是水流啦動物職務都全部都變得非常不一樣,就短短時間就可以看到改變,所以在這個節目的後面你跟我們多呼籲能夠讓我們最關心的生活馬上就可以有一種很不一樣的切入呢,好的設計師可能要富山培養一個好的設計。是。因為他要體驗他生活的美,不管是實務上的空間上的居住上的。可是最重要是其實是無感的體驗。是。所以我們要去欣賞到好的環境好的空間。好的一些生活的一個樣態的時候,我們真的是要是放開我們身心靈,不管是我們眼睛看的聽的或者是觸摸到了,因為不同的質感一樣是一張座椅,他是石頭做的木頭做的。或者是塑膠做的。對他的感覺溫度觸感就是不一樣。是。所以如果我們可以放開束縛可以往天空上看可以往地地上看,其實你自然可以慢慢地分析出來。好跟不好之間品質跟性質。他的一個美學的素養就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區別出來。是對民眾個人來講,其實每1天就是一個美感的運動場,從眼睛睜開到走路上學到上班,那每一個環節就像你講說這個序列裡頭,如果這個環境本身就是一個鋪陳也非常人性化的話,其實他每天就不斷地在交換交換很多的能量跟正向的一個心靈,那當然更重要的就是說,因為我覺得新人要打開雙眼打開民眾自己可以有能力去教育你的里長你的民意代表,他就會知道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當然,所以我覺得其實你們所關心的就是一個環境美學就是一個永續,就是一個共好,還有就是在這個共好之下呢我們要把所有好的東西留給我們的下一代,那每一代的孩子都能夠享有這樣的資源,在他的世代裡頭,他所經過的每一條路,他都可以去想到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童年的時候,我們那個情感族群的情感的記憶,其實都在那個路上在那個時空裡面我們共同經過生命的軌跡,近日從屏東來,你要走到都會從追求大自然的幸福感,你又把這個東西帶給你的學生們,最後對這些年輕人你有沒有什麼樣的期許跟寄語呢?其實不管是環境教育或是情況教育我都希望他們是可以在現實的一個空間跟生活。上面真的是可以落實下來的,我們就常常看12月8號把吸菸就一直在提到說,其實在臺灣生活人行空間是。一個也是一個定義,所以光走在人行道上都是一個非常困苦的事情去打仗一樣,大家講我就覺得說如果說我們先從自己先做起,從家庭的環境先做起,我覺得這樣是有這樣的經驗,我們要逃脫之前是橋樑的一個開發,所以在指這個部分其實大家要把這樣一個價值觀跟品質像是約定俗成是個老規矩一樣,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如果可以剛提到理想,影響到里長影響到議員,甚至我們可以讓我們的想到事情變成是一個倡議,變成是一個美學的運動,我有這樣大家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跟美的時候其實不管政治人物不管是首長,他才會知道說,原來我們是注重這樣的事情,我們在做任何的事情跟開發的時候,如果美可以加到每個地方都會變得非常非常的不一樣,如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對自己的書生活的起居甚至是衣著甚至我們在環境教育跟建築景觀教育我們在頻譜的時候,都希望學生在蘋果時候可以衣著也是。其中一個評分的項目。是。如果他的衣服或者是他的遺容都不整齊,不整潔時候其實很難提到美感,這二個字。是。希望說說大家從自己先做起,然後把無感無關,打開吸收。對的事情更尊重這個自然跟尊重這個環境我相信我們的臺灣會變得更美,變得更好。是。今天非常高興從精緻老師的談話中,我們瞭解,葉美始於經濟生活的真實美,成渝態度的行動內涵,美,終於自然開闊,永續共好,今天非常高興,今天接受我們的專訪待會我們還有美感共舞詩篇邀請您跟我們的聽友分享你的美感心得,我們現在這邊跟朋友說再見吧!拜拜!拜拜!美感共舞詩篇美感的一個生活跟教育上面其實是重要的,我也跟大家提到我一直在追尋一個所謂的恰如其分,其實講的部分是很重要,臺灣在整個大環境其實充斥著過多的事物跟過多的雜念。簡設計來看待我們的生活環境或者是我們週遭的環境基本上就像插一個玫瑰花,就可以讓自己的房間讓這棟房子變得不一樣。所以我們不用怕我們到底跟美的距離有多遠,我們是希望說我可以慢慢從自己做起打開無感讓環境變得不一樣,就從自己做起該前,我們把它剪掉,其實有些空間他必須要空出來。才會是一個空間才可以讓人家使用,所以我們堆滿了很多的雜物堆滿很多的。事情在那個地方在那個場域紀錄晚上他就沒有機會去裝了不同的想像跟不同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週邊的環境做起,讓我們的家讓我們的巷弄讓我們的社會讓我們這片土地變得更美。謝謝\n",transcriptState:2,summary:"當出國的時候去歐洲去美國看到不同的景象,讓一個人在這樣的空間環境或者是社會中得到不一樣的一個體驗,那時候在大自然裡頭好像也沒那麼多人為的水泥叢林等等,不管你是不是有那個所謂的京城的收入七,儘管好了,然後覺得剛好跟我國小的一些願望志願單,可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大概就是會有一個所謂剛剛好,所以我都一直在找尋在努力去求取一個什麼叫做剛剛好的設計,我們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場域提出更好的一個方案出來的時候,所以雖然設計是在當下我們要看到之前的一些事情,未來可能10年20年30年或50年我們想要的那樣一個解決的方案或者是更好的生活或者是讓人到這個地方空間的時候就有不一樣的體驗或是哇他可以放鬆心情,再繼續請教你這個環境誰可以來決定好嗎?好,我是主持人今天我們非常非常的開心可以邀請到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的十進制執行長,讓這個生活的路徑或者是場域的序列可以慢慢慢慢的變好,我們可能會看到有一個盲點就是公務人員的訓練最優秀的人,但是有時候我覺得水泥也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整個景觀改變了所有的不管是水流啦動物職務都全部都變得非常不一樣,其實他每天就不斷地在交換交換很多的能量跟正向的一個心靈,還有就是在這個共好之下呢我們要把所有好的東西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其實都在那個路上在那個時空裡面我們共同經過生命的軌跡,所以在指這個部分其實大家要把這樣一個價值觀跟品質像是約定俗成是個老規矩一樣,我有這樣大家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跟美的時候其實不管政治人物不管是首長,他對自己的書生活的起居甚至是衣著甚至我們在環境教育跟建築景觀教育我們在頻譜的時候,",summaryState:2,keywords:["easygo","短影片","大自然","公務人員","中華民國景觀學會"],subtitle:!0},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list:[{_id:"68cb5986ca175600223c5805",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為城市編織溫柔,再讓它長出文化的花朵——專訪基隆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副局長 鄭鼎青",guests:[{name:"鄭鼎青",unit:"基隆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副局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4KxHyMPXumI?si=QA9DjF2qiZvR1UO9",live:"",introduction:"基隆中元祭,是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祭典,編號001。鄭鼎青第一次在深夜海口望見水燈漂流的靜謐與莊嚴,深深被震撼了。微光映照海面,既像為亡靈照路,也像為生者留下一個思念的出口,美,不僅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也存在穿越時空的安慰與陪伴。
\n\n
\n中元祭雖源於清代漳泉械鬥後的集體和解,在百餘年後的今天,它早已超越了歷史創傷,成為基隆人共同的文化記憶。鄭鼎青細數從「開龕門」到「放水燈」、「普渡」到「關龕門」的完整儀式,每一步都是對生命的紀念、敬意與感恩。普渡桌上的供品不僅為祖先和亡靈準備,也為曾經來到基隆駐足的外國亡人、過路的異鄉客,甚至生產過程中不幸往生的婦女靈魂,都一一留有位子。這正是基隆/基籠中元祭最溫柔的地方:看見每一種生命,沒有分別心。
\n慎終追遠的當代推展,鄭鼎青認為基隆市正在努力讓中元祭不只是大人的祭典,也讓孩子們有機會理解文化中的生命與生活日常刻度。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歷程,例如「鬼朋友度中元」展覽、培養小小導覽員等等,讓孩子用他們的言語和視線來表述中元祭典科儀和脈絡;結合劇場與巴士行動觀覽,邀請民眾坐上車、隨著情境故事「進入」祭典時空。當下一代的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介紹龕門或水燈時,那樣的真誠、好奇與驚喜,比任何專業導覽都更能觸動人心,文化在世代間自然地延續了,同步傳承珍貴的美好。
\n鄭鼎青認為美不在遠方,而在日常。港邊盤旋的黑鳶、巷弄裡的香火氣息,或是一盞緩緩漂遠的水燈,都是動人的美感觸動。中元祭提醒我們,美是一種相互理解與接納!美,是願意停下腳步,看見生命背後的溫度。當我們願意以更柔軟的心去感受,那些文化與風景就會成為我們共同的美感經驗。
\n歡迎收聽09月21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童年的貧困家境讓何應朋常感自卑,甚至一度想要逃離這個世界。幸好,他遇見了一位熱愛花草的老師。老師帶著學生們親近植物,也把對生命的喜愛傳遞給了他。賞花看草,成了何應朋童年裡最單純的快樂來源,讓他感受到分享與陪伴的力量,更悄悄地成為他創作與行善的養分。
\n\n
\n 進入中科院工作後,生活看似安穩圓滿,他依舊渴望能有一個可以長久相伴的興趣,於是,他走進了陶藝的世界。一開始只是下班後直至深夜,在客廳裏靜靜捏土、反覆嘗試;沒想到因為專注投入和熱情,竟讓他從素人踏進專業舞台,兩度獲得鶯歌陶瓷比賽優選。何應朋說,柴燒作品的不確定、不完美,卻也是最吸引人、最動人的地方。燒窯的不確定,像極了人生,帶來驚喜也帶來遺憾。從中,他學會了「一切在心」!用接受取代執著,學會欣賞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生命。
\n 隨著創作日益成熟,開始思考讓作品成為祝福,帶給更多的人,走進更多的生活和生命。於是,何應朋發起「陶藝傳愛」義賣,把一件件心血之作捐出,轉變成資源幫助弱勢的孩子與家庭。三百多隻陶製貓頭鷹、數百件的作品,化為獎助金與教育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他說,割愛大不易!但是,當作品能延伸出更大的善意和美意,那才是真正的圓滿。這種溫柔與善良,正是他走出童年困境,淬煉而得的力量。
\n 近年因為病痛,讓他必需腳步放慢,卻也因此而擁有更多時間去親近美,實踐愛。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何應朋願意成為其中的一道風景。他用「美感教育」四字寫下藏頭詩,送給大家——美不在遠方,就在日常的細微裡!在一顆善良,願意分享的心頭裡。
\n歡迎收聽09月14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7833210,updatedAt:1757833279,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7555049,updatedAt:1757833279,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b9034f1923c800232a56cf",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氣質、氣韻和氣度——專訪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 林惟華副教授 林維芬講師",guests:[{name:"林惟華",unit:"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副教授",title:"N",email:"",notified:!1},{name:"林維芬",unit:"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講師",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ZFA02DHmAi4?si=al3fRDOhZSmXPvOP",live:"",introduction:"在林惟華與林維芬二人心中最美的身影,非恩師劉鳳學博士的眼神和氣度莫屬。那是一種專注、堅毅與期待的雙眸凝視,不僅映照在舞者的身體動作裡,更深深烙印進每一位舞者的生命中。劉先生教會她們,美並非是舞台上的華麗過場,而是源自態度的修持歷程中——在百次練習的堅持裡、在不容遲到的紀律中⋯,舞者要學會以時間與心志去承擔舞蹈,也藉此同步學會好好承擔人生。
\n\n
\n惟華和維芬姊妹倆各有因緣先後加入新古典舞團,都在劉鳳學先生嚴謹的訓練與耳濡目染的身教、情教與境教中成長。劉鳳學先生走入部落生活,赴日本和敦煌尋找文獻,重視學術與藝術並進,將舞蹈化為文化資產,一生種下「四棵樹」:現代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儒家舞蹈、唐樂舞的創作、重建、田調、研究、出版、演出等,超過一百三十件作品的積累和澆灌。這份跨越感性與理性的實踐,成為後生們最珍視、景仰的典範。
\n2025年,適逢劉鳳學先生百歲冥誕,惟華、維芬與團隊成員們歷經二年籌備,日前在臺北市中山堂推出了包含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和演出系列活動,向「百年樹人」的劉鳳學先生致敬。9月13日至9月23日歡迎民眾走進中山堂二樓展覽室,親近劉鳳學先生的作品典藏與精神。
\n劉鳳學先生一生展現的氣質、氣韻和氣度,是教育風範、是舞蹈藝術里程碑,更是一場生命教育的啟發。林惟華與林維芬說那種堂堂正正、直直立立走在舞台與人生上的姿態,是劉鳳學先生留給大家最珍貴的示範和禮物。因為美,從來不是指表演的外塑,而是一份專注與真誠的態度,且,能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持續閃耀。
\n歡迎收聽09月07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7228404,updatedAt:1757228524,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6955471,updatedAt:1757228524,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afc14c36b8680023cf4e9f",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志於道,游於藝——專訪臺北市立天文館技佐 許晉翊先生",guests:[{name:"許晉翊",unit:"臺北市立天文館技佐",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18UqP7rIbsE?si=Ldd-iIH79YESY1oe",live:"",introduction:"許晉翊的美感經驗並不是來自於一般人以為的「銀河震撼」;而是來自於理性的推理以及星體運轉理論所帶給他的最大樂趣。翻開記憶,在一次親眼目睹日全蝕時:當黑影緩緩覆蓋太陽,天地瞬間寂靜⋯,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時間彷彿被按下暫停鍵,那種不似日常的體感突兀、全然陌生卻又深刻的經驗著,讓他意識到,美不只是理性中的公式與解答,也會在不經意間降臨,被強烈的感受到,這也是最直抵內心和靈魂的美感經驗。
\n\n
\n成為天文學家的道路,對他來說並非浪漫的童年夢想,而是一段很平凡的求學歷程。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他當補習班老師時,為了能和學生打成一片,他開始主動關心孩子們喜歡什麼?從漫畫、遊戲到流行話題,都成為他拉近師生距離的橋樑。慢慢地理解到:知識不應只是冷冰冰的傳授,應該要是對話與陪伴!這份體悟,深深的影響他在天文館導覽的方式。
\n許晉翊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把星空變得可親可感,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與專業名詞。志於道,游於藝!舉凡文學的詞句、動漫的想像、電影的畫面,皆信手捻來成為跨領域科學與想像的串連和理解途徑。藉此,帶著大家,看見古人如何以詩意去感受和描繪想像中的天象,或是透過典籍留下對宇宙的追問。當這些知識、幻想與感受被重新交織,星空便不再只是遙遠的學理,而是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對話和心流。這樣多重視角的天文俯瞰和仰望探究,正是許晉翊全身心投注和覺受中最大的樂趣,也是「志於道,游於藝」的一番展現。
\n許晉翊說,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星星閃爍的成因,只需要安靜地看著它們,讓自己處於那個氛圍裡,就已足夠。即使日常生活再忙碌紛擾,只要我們願意抬頭看一眼:這就是一種選擇、選擇相信、選擇感受、選擇不被麻木吞沒。只要願意停下來去看、去聽、去記得,生活裡就會有微光閃現,而那就是美。
\n歡迎收聽08月31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6623608,updatedAt:1756623679,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6348748,updatedAt:1756623679,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a5c49754f7b90022622a3d",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任重道遠,不故步自封,不囚於困——專訪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guests:[{name:"李泊言",unit:"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oOOxC4hsY54?si=7ycMP12uuiazBRO8",live:"",introduction:"幼時,最單純的感動就屬夏日裡,將臉貼在磨石子的牆面或地板,讓冰涼觸感瞬間驅散燠熱與孤單,那是牢牢印記於心,最美的片刻。李泊言認為美並不必然來自華麗的藝術作品,往往是生活裡的觸覺、嗅覺、微風拂面的瞬間⋯,是一種無心、不刻意卻深刻的體驗,是在日常裡能夠隨時擁抱的感動。
\n\n
\n 李泊言出身於北部礦區,少年時期看著礦工們在艱苦勞動後,隨興舉杯、猜拳、放聲大笑,簡單淳樸、隨遇而安、珍惜現下所擁有的生命力,成為他對「幸福」的深刻理解。他的人生第一份職務是教官,這個身份角色讓他時時嚴以律己,至今仍會反思當時是否曾過於用力要求學生?給他們帶來壓力? 之後,他常提醒自己要「用力而不過度」!在每一個職涯階段他都不斷地自我檢討、修正,力求成長,更深入地思索:如何在責任與人性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n 接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以來,李泊言面對的挑戰不小。如:新冠疫情期間,肩負恢復全國藝術比賽的任務,帶領團隊在嚴格防疫與推廣藝術之間尋找最佳解方;致力讓館舍更具美感,從「種花」開始,增進場域情境氛圍;舉辦特殊孩童作品展覽,讓獨樹一幟的精采進入大眾視野;推動「故事島」計畫,讓生命記憶轉化為展覽,觸動觀者心靈,⋯。這一切都是在向社會傳遞:藝術教育的核心不是一時的掌聲,而是,能否「留下」與「帶走」——留下:感動的餘韻,帶走:心靈的滋養!
\n 李泊言認為生命中難免會有苦悶、孤寂的時刻,一首歌、一首詩、一盞茶,皆能成為情緒的出口,讓人重新感受到自己仍在呼吸、仍在活著。少年時期在礦區所見的縱情大笑:那是一種即使身處黑暗也能找到的光的性情。李泊言深信,藝術與美就是這樣的存在:能陪伴、能安慰、能提醒我們,在困境中仍要珍惜光陰。生命不在於累積多少成就,而在於能否在有限的時光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不故步自封,不囚於困,方可任重而道遠。
\n歡迎收聽08月24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6018806,updatedAt:1756018870,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5694231,updatedAt:1756018870,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9d75f0f0eaf70024dfc3ea",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用音樂與世界對話,許華語爵士一個漂亮的未來——專訪爵士女歌手 劉俐",guests:[{name:"劉俐",unit:"爵士女歌手",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VIrMZJBPwOo?si=YfItTv6u-TYHR3Zq",live:"",introduction:"憶起十多年前,尙未赴美留學,在台北駐唱時,有一位老先生幾乎每場必到,默默的支持她。有一天,老先生送了精心挑選的爵士女歌手 DVD和紅包,鼓勵她勇敢追夢,對劉俐而言,那是一份真切的肯定與祝福,是用音樂與世界對話的啟程力量。
\n\n
\n劉俐自小在身為鋼琴老師的母親安排下,接觸鋼琴、小提琴、直笛、薩克斯風等多種樂器,音樂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發芽。然而,真正讓她找到方向的是:參加了兩廳院的爵士夏令營,老師們既專業又能隨性揮灑,課堂中充滿了自由的呼吸與即興的火花,讓她第一次感受到,音樂可以如此貼近生命律動著;讓她明白,爵士樂的自由、創新與對個人風格的包容度,是最適合她,也是她最想走的路。
\n赴美求學的歲月,劉俐不斷磨練自我,拓展視野。除了精進演唱技巧,還更用心的打磨英語發音,因為語言在爵士音樂的文化根基中極為關鍵且密著。在異鄉的舞台上,她還體會到觀眾眼神中專注的光亮;在一次次的合作交流中,也學會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
\n學成回國後,她萌生了推廣華語爵士的念頭——想讓帶有語言門檻的爵士音樂,用中文、客家話唱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劉俐希望,不必懂樂理,聽眾也能被旋律、被音樂本身帶領,走進一段段情感的風景裡。
\n爵士樂的美,不只來自旋律與節奏,更來自演出者真摯的生命投射。那些愛過、失落過、重新出發的心路歷程,都會在歌裡留下痕跡。對劉俐而言,爵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即興中找到秩序,在自由裡聽見真實的自己。Jazz, be yourself——在音符與節拍之間,展現最真誠、最自在的自己!簡短卻深刻!
\n歡迎收聽08月17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憶起十多年前,尙未赴美留學,在台北駐唱時,有一位老先生幾乎每場必到,默默的支持她。有一天,老先生送了精心挑選的爵士女歌手 DVD和紅包,鼓勵她勇敢追夢,對劉俐而言,那是一份真切的肯定與祝福,是用音樂與世界對話的啟程力量。
\n\n
\n劉俐自小在身為鋼琴老師的母親安排下,接觸鋼琴、小提琴、直笛、薩克斯風等多種樂器,音樂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發芽。然而,真正讓她找到方向的是:參加了兩廳院的爵士夏令營,老師們既專業又能隨性揮灑,課堂中充滿了自由的呼吸與即興的火花,讓她第一次感受到,音樂可以如此貼近生命律動著;讓她明白,爵士樂的自由、創新與對個人風格的包容度,是最適合她,也是她最想走的路。
\n赴美求學的歲月,劉俐不斷磨練自我,拓展視野。除了精進演唱技巧,還更用心的打磨英語發音,因為語言在爵士音樂的文化根基中極為關鍵且密著。在異鄉的舞台上,她還體會到觀眾眼神中專注的光亮;在一次次的合作交流中,也學會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
\n學成回國後,她萌生了推廣華語爵士的念頭——想讓帶有語言門檻的爵士音樂,用中文、客家話唱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劉俐希望,不必懂樂理,聽眾也能被旋律、被音樂本身帶領,走進一段段情感的風景裡。
\n爵士樂的美,不只來自旋律與節奏,更來自演出者真摯的生命投射。那些愛過、失落過、重新出發的心路歷程,都會在歌裡留下痕跡。對劉俐而言,爵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即興中找到秩序,在自由裡聽見真實的自己。Jazz, be yourself——在音符與節拍之間,展現最真誠、最自在的自己!簡短卻深刻!
\n歡迎收聽08月17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5414019,updatedAt:1755414092,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5149808,updatedAt:1755414092,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945785f0eaf70024df68e9",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開著豆花車創造愛和快樂,讓孩童看見家鄉,想望未來。——專訪豆花車導演 何明瑞",guests:[{name:"何明瑞",unit:"豆花車導演",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PasWFO8cAMk?si=ltwHyRdZlJfL6Smh",live:"",introduction:"何明瑞導演認為世上最美的人,是那些在田裡揮汗的農夫、在工地堅守崗位的工人、日復一日默默耕耘的工藝師…… 那些用心做好一件事的身影,樸實又深刻,教會我們什麼是真正的美。因為專注而煥發出來的美,不是虛無表面上的華麗,而是一份真誠投入的態度、一種生命裡深沉的用心,所散發的氣質。
\n\n
\n 走上紀錄片之路對何明瑞來說,是偶然也是命定。因緣際會走進紀錄片的世界,開始了一場以觀察與等待為信仰的旅程。鏡頭背後,是串串對土地、人物與故事的敏銳捕捉;那是他學會放下自我、打開感官去傾聽世界的方式。「人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就功德圓滿。」李國修的話成為何明瑞走在影像路上的信念,也成為他的團隊成員間彼此勉勵的座右銘。
\n 為了延續對齊柏林導演的承諾,何明瑞開啟了「豆花車」計畫。他設計攝影課程,貸款買車開進偏鄉,讓孩子們透過鏡頭重新觀看自己的家鄉,透過雙手學做豆花懂得珍惜與感恩。從豆子的洗浸泡、磨豆、煮漿、成花,到一碗碗創意豆花的誕生;透過親手製作的繁複過程,去觸摸土地的氣味,用五感發現自我的價值;做中學,在實踐中學會惜福和感謝,是何明瑞最想送給孩子們的禮物。
\n 曾經,收過一封孩子寄來的信與六千元捐款,那是曾參與影像營的孩子,用獎學金與零用錢匯聚寄來的反饋。那一晚,他哭了,因為他知道:孩子們懂了!正因為有這樣的孩子,他更加堅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步都是對的!在影像與豆花之間,他用一生認真地做好一件事!在點亮別人生命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一次又一次的被照亮!
\n歡迎收聽08月10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4809219,updatedAt:1754809277,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4552197,updatedAt:1754809277,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8ad49942bf5a00231b1575",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guests:[{name:"劉錫權",unit:"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iKfXUDyX4-0?si=k3xBPHp-OXQwjEn3",live:"",introduction:"少年時期,常會對未來感到茫然,那是一個對自我定位老陷於迷惘的階段,閱讀是一種得以逃離現實,召喚另一種生命可能的儀式。青春歲月裏,哲學與文學的語句、藝術電影的光影,悄悄地在劉錫權的心中埋下了想像與思辨的種子。那不只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存在的呼喚,讓他相信:還有另一種人生值得追尋。也正是這些早年的閱讀經驗,奠定了他日後走進藝術創作與教育的根基。
\n\n\n\n
橫跨創作與教育行政的劉錫權,多年來的職務歷練猶已「把整個學校組織治理都走了一遍」,因此更加理解藝術大學運作的紋理與節奏。他認為,行政不是冷冰冰的制度管理,而是與教育理念並行的支持系統,要理解藝術家特有的創作邏輯與生命需求,行政才能真正成為創意孵化的後盾,促進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實現。如今,做為臺北藝術大學第十二任校長,他要進一步和同仁們一起實踐這個理念,步步為營地朝創校藍圖前進。
\n\n\n\n
談起未來的想像,劉校長希望打造一所能讓學生「幸福學習」的藝術大學。他認為北藝大最珍貴的特質,就是它不墨守成規,始終保有一種自由探索的精神。藝術教育的核心,不只是技藝的培養,更要讓學生學會提問、理解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好好回應世界。他說:「我們不是要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陪他們找到自己的問題。」他期許自己不只是領導者,而是一位引導者,一位能聆聽、能陪伴、也能一起走在創造之路上的同行者。
\n\n\n\n
談到美,劉錫權說英國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讓民眾在下班後,可以走進館裡,與一幅自己喜歡的作品靜靜相處片刻——那是一種藝術融入日常、與心靈交會的生活節奏。那樣的美,不喧嘩、不炫目,卻深刻而長久。希望有一天,在臺灣,我們的城市裡也能出現這樣的場景,讓藝術不再只是專業領域的術語,而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
\n\n\n\n
歡迎收聽08月03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n",date:1754150400,pictures:[{id:"688ad459d86f6300256f738c",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id:"688ad450d86f6300256f7385",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id:"688ad464d86f6300256f7393",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id:"688ad465d86f6300256f7396",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id:"688ad445d86f6300256f7380",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照片由劉錫權校長提供)"},{id:"688ad447d86f6300256f7382",cover:!1,description:"美,是養成深刻的眼光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全民都能共享的生活風景。——專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十二任校長 劉錫權(照片由劉錫權校長提供)"}],keywords:["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感教育","校長"],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88f08f4f0eaf70024df184e",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83e9413fbb2c50022f363be",channel:"1",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start:1754202600,end:17542044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88f0939cdb81f0025480a15",key:"825e5dfa2baeea3ca3c6ece0c9c00ce9",duration:1800.437478,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83e9413fbb2c50022f363be",originalname:"683e9413fbb2c50022f363be-1-202508031430-5a83f4eac5fd8a01e2df01ca.mp4",createdAt:"2025/08/03 15:01:13",dir:"2025/08",size:29141808,mimetype:"video/mp4",name:"825e5dfa2baeea3ca3c6ece0c9c00ce9.mp4"},channel:{_id:"688f08f4cdb81f00254809ea",key:"17f6705c0082bb2215a9e28300f1d564",duration:1797.63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83e9413fbb2c50022f363be",originalname:"683e9413fbb2c50022f363be-1-202508031430-5a83f4eac5fd8a01e2df01ca.mp3",createdAt:"2025/08/03 15:00:04",dir:"2025/08",size:28762112,mimetype:"audio/mpeg",name:"17f6705c0082bb2215a9e28300f1d564.mp3"},program:{_id:"5a83f4eac5fd8a01e2df01ca",owner:["636a1c2a8e7e760007f7e61b","5a771446efcc4e00056e5eb8","5a83d39abd7e50000554265f"],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與美感教育共舞",channels:["1","9","6","7","4","5","8"],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90"],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日",start:"14:32",end:"15:00"},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8%88%87%E7%BE%8E%E6%84%9F%E6%95%99%E8%82%B2%E5%85%B1%E8%88%9E-1687955554808152/?fref=ts",introduction:"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4204404,updatedAt:1754204473,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3928857,updatedAt:1754204473,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_id:"687f0aae3fd3730022a96ab8",editor:"崔喜",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ca",title:"美,是累積,沒有奇蹟!是一點一滴的探索、投入和恣意翱翔所累積滋養的身心靈——專訪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 一年級小朋友",guests:[{name:"一年級小朋友",unit:"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https://www.youtube.com/embed/FZhx-fVv0fY?si=0zwiBb2Qj9nluZQu",live:"",introduction:"八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姓名列出如後),今日,讓錄音室充滿了活力和不思議!他們用純粹又直接的話語,敘說出他們日常生活中觀察並感受到的美:鬱金香像白巧克力、花有鹹酥雞的味道、點點會在空間裡跳舞,⋯ ⋯進一步細細探詢後發現,孩子們對這個世界有著細膩的觀察和獨特的感知。童真、不矯飾的話語,像一道光束讓人意識到,美從來就不需要「說服」、不缺「畫面」,只要真真實實地感受體驗就足矣。
\n\n
\n探索與好奇是這群孩子們的日常,累積成了充滿感官與創造的奇幻旅程。他們參觀展覽、走進自然、聆聽音樂,用小手揉做母親節卡片,寫出最想對媽媽說的話;看展時,用手觸摸紙張、閉眼猜字母、體驗氣味⋯,同步累積視覺、觸感和嗅覺的感知記憶;從一張可以種出花的紙,理解「循環」;從一顆吃完的果實,明白了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自然與人的對話。孩子說,草間彌生的圓點展覽很特別:「從沒在別的地方看過!」這份驚奇,是他對圓點世界的最原初體驗。
\n故事音樂會,王子與乞丐的角色交換、阿拉丁與公主的重逢⋯,孩子們不僅感受到旋律和角色,也感受到故事裡情感的轉換和轉化,有人記得吹泡泡的橋段,有人因某個段落的鋼琴而感動。對孩子們來說,最美的地方:不是只能靜靜坐著看表演而已,還能參與、能想像、能一起玩、一起笑,有共鳴和快樂。他們還說:「飛毯下面裝的是螺旋槳」,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想像力的翅膀,恣意翱翔。
\n節目最後,問孩子們「什麼是美?什麼最美?」——有人說媽媽最美,有人說彩虹好美,有人說,鯨魚在水中發光的藍色軌跡是美,⋯ ⋯這些答案簡單直白又觸動人心。美,不一定要遠求他方,可能就藏在教室的一堂課、花園裡的一朵花、或媽媽收到卡片時露出的笑容裡。這群一年級的小朋友,用他們的話語、眼睛、情感與心靈,提醒著我們:美感教育,不只是要看見美,還要涓涓細流匯聚成海地一起看、一起驚嘆、一起相信,世界可以很柔軟、很豐富,也很美。
\n
\n感謝參加訪問的8位小朋友:李澤忻、吳妤婕、玉茉莉、劉凡睿、張恩綸、于士涵、楊翼、邵禾謙
\n班級導師:杜沛恩
\n\n
\n歡迎收聽07月27日(週日)14:30—15:00收聽「與美感教育共舞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劃」,透過廣播節目製播內容,啟發社會大眾對於美感的認知、品味,激發大眾參與美感活動的動機,引導大眾日日實踐生活美學。
\n\n本節目以美感教育為主軸,為藝術發聲,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的陳碧涵教授,藉由結合藝文人士共同推動美感教育的理念,展現於廣播平台上,透過藝文人士、藝術家、推動美感教育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或藝文展演經營者的訪談與聽眾分享,讓美感教育因為「聽見」吸引更多人參與,進而改變與壯大。 透過主持人長期關注美感教育關心的議題,邀訪藝文界具影響力的人士,落實國家表演藝術政策,讓人民享受文化薰陶、帶動國家藝文品質。邀訪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表演團隊、街頭藝人等,鼓勵青年創作,分享經驗及創作作品,從九大創作元素,導演、劇本、音樂、歌唱詮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演出場地深入淺出討論,帶領聽眾欣賞繽紛舞台世界。 介紹各級學校推廣美感教育具學習典範之成功案例,例如利用綠建築、開放式校園、重視美學品味、滋養美感沃土的新北市桃仔腳國小、以『布馬傳藝‧藝傳國際』進行國際交流及參訪共學,推介台灣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中壢市中平國小等。邀訪藝文空間在公私部門、藝文團體、藝術家、文化產業之經營者,分享推動藝文展演的經驗。
\n",keywords:["美感"],cover:"61f29eea7e78b900096c5ad0",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518597354,updatedAt:1746862241,englishName:"Dancing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englishTime:"Sunday 14:32-15:00",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This program focus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ost of the show is Professor Bi-Han Chen, who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hown on the radio. Through the arts, artists, and promote success stories Interview education learning model of beauty or arts performances operators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Let aesthetic education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n",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53599620,updatedAt:1753599676,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53156270,updatedAt:1753599676,transcriptOpen:!0,subtitleOpen:!0,notifiedCurators:!1,disablePodcast:!1}]}},programListFile:{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Catalog:{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List:{status:"normal"},member:{track:{data:[],count:0,fetching:!1,deletedId:""},playerTrack:{data:[],count:0,fetching:!1,deletedId:""}},news:{status:"normal"},newsCatalog:{status:"normal"},newsSource:{status:"normal"},bulletinBoardCatalog:{status:"normal"},bulletinBoard:{status:"normal"},govInfoCatalog:{status:"normal"},retirementCatalog:{status:"normal"},qaCatalog:{status:"normal"},linkCatalog:{status:"normal"},link:{status:"normal"},site:{status:"normal"},radio:{status:"normal"},introduction:{status:"normal"},slogan:{status:"normal"},award:{status:"normal"},bigSummary:{status:"normal"},otherService:{status:"normal"},monthly:{status:"normal"},opinion:{status:"normal"},qa:{status:"normal"},learningSheet:{status:"normal"},retirement:{status:"normal"},govInfo:{status:"normal"},advertisement:{status:"normal"},liveSlider:{status:"normal"},visit:{status:"normal"},host:{status:"normal"},english:{status:"normal"},englishNews:{status:"normal"},englishSlider:{status:"normal"},iAmHere:{status:"normal"},iAmHerePicture:{status:"normal"},log:{status:"normal"},group:{status:"normal"},note:{status:"normal"},counter:{status:"normal"},project:{status:"normal"},schedule:{status:"normal"},audio:{status:"normal"},state:{status:"normal"},track:{status:"normal"},playerTrack:{status:"normal"},favorite:{status:"normal"},historyLocation:{previousLocation:null,currentLocation:null},pages:{home:{dataMap:{program:{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languageProgram:{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latestNews:{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recommendedNews:{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advertisement:{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visit:{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radio:{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iAmHere:{data:[],count:0,page:1,fetching:!1,fetched:!1},iAmHereItem:{fetching:!1,fetched:!1,item:{},error:null},likedIAmHere:{ids:[]},myIAmHere:{data:[],count:0,page:1,fetching:!1,fetched:!1},search:{type:"",fetched:!1,result:{count:0,rows:[]},pagination:{page:1,size:10,order:"createdAt",desc:!0}}},ui:{alert:{opened:!1,level:"info",message:""},confirmModal:{opened:!1,message:""},header:{menuOpened:!1},searchModal:{opened:!1},sideCanvas:{favoriteOpened:!1,playlistOpened:!1,radioOpened:!1},sideNav:{opened:!1,focusAfterToggle:null},audioPlayerPlaybackRatePanel:{opened:!1},audioPlayerVolumePanel:{open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sInited:!1},global:{favorite:{data:[],count:0,fetching:!1,fetched:!1,deletedId:""},focus:{currentElement:null,prevElement:null},fontSize:{level:"middle"},live:{channels:[],fetching:!1,fetched:!1},bulletinCatalog:{data:[],fetching:!1,fetched:!1},program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language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newsSource:{data:[],fetching:!1,fetched:!1},news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