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的不一定天長,租的不一定就廉價。你心中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的呢?
對許多人來說,租屋是他們唯一能靠近「家」的方式,卻也同時是一段不穩定、被動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經驗。租金的漲幅、房東的不理解、制度的不周延……種種現實,讓「住得安心」成為一種奢侈。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看見了社工楊雅晴的身影。她是遊睦社會行動工作室的創辦人,曾任社會住宅的關懷訪視員,走進各種脆弱處境中的租屋者家中,看見了居住正義的缺口,也決定身體力行,成為推動制度改革與社區行動的實踐者。
所謂的「居住正義」,常被視為艱深的政策議題,與市井生活之間隔著一條鴻溝。但在楊雅晴眼中,它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生活裡可以具體實踐的目標。她創辦「遊睦社會行動工作室」,即是希望在如同遊牧一般、一種不穩定的居住生態中,營造好的社區環境及氛圍,讓人們還是能感受到社區中的和睦與共融。居住不是只有「有地方住」,而是能不能「好好住」。這背後牽涉的不只是房價與租金,更關乎制度如何看見不同人的需求、如何讓弱勢群體不再邊緣化。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主持人曾廣芝的腳步,一起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安穩?什麼樣的空間才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