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花崗國中3月3日起一連三週辦理「文化走讀」,七年級學生分為三個梯次,在影片導讀之後,前往花崗山、松園別館等地,以行動解謎的方式,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生活,深入瞭解家鄉。
地質上、花崗山與美崙山都屬於菲律賓板塊最北端,在二百萬年前浮出水面,之後在「蓬萊造山運動」之下,初次造成,又經一百多萬年中央山脈所流下的洪水,夾帶細砂堆積成高地。但同時也被美崙溪洶湧的洪水,在美崙山與花崗山之間,切出了河道,讓美崙山與花崗山隔溪相望。
考古上,這裡有花岡山遺址,自1929年以來經歷多次的發掘。至少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便有人群活動,一直到鐵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500-2500年前,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大型帶圈足甕棺,截至目前為止約出土20餘座,為史前臺灣出土最多此類大型甕棺的地點。
甕棺,是以陶罐、陶甕作為埋葬死者的葬具,此種埋葬習俗在臺灣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開始出現,至鐵器時代的蘭嶼、以及早期民族學者調查紀錄的原住民部落皆有所見,不過器型、尺寸與埋藏的對象都不太一樣。
「文化走讀」課程的設計者,花崗國中國文教師黃淑卿說,孩子們終有離開家鄉的那一天,所以,希望在他們還沒離開家鄉之前,先建立他們對家鄉的認識,藉由對在地文化的理解,強化在地認同。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課程還結合行動解謎,學生要進入一名「灣生」的高中記憶,重現他與初戀情人的足跡,淑卿老師說,如果解謎失敗,這名灣生的回憶就要中斷,所以,為了完整這個愛情故事,學生必須團隊合作,考驗他們對在地歷史的認識。
帶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花崗國中校長李恩銘說,學校希望將學習領域應用於生活情境,並且在活動結束後,學生除了瞭解花蓮的歷史外,更能建立愛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