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大小事:一週國內外重要生態、環境與農業新聞
二、主題專訪
1. 欣澄自述,「在兩個頗負盛名的鳥類研究室徘徊,卻做著哺乳動物研究。」而且當時遊蕩犬議題未如此熱門,森林系也沒有任一個研究室與此領域相關。欣澄如何完成「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碩士論文?
2. 上述研究設計、對象、方法與發現
「透過收集公部門及民間1270自動相機資料庫資料,證實只要遊蕩犬越活躍,鼬獾和食蟹獴的活躍度、豐度就會越低。」遊蕩犬與野生動物「共存」或「共域」爭議,答案已昭然若揭。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不得不與遊蕩犬共域,但生存風險也隨之提高。
3. 上週(7/11)甫公布的2025年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欣澄的論文「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生態棲位之影響」獲得菁英獎特優榮譽,對於決心為保育奉獻的欣澄,這個榮譽讓欣澄覺得可以得到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
4. 回看社會現實面,我國對遊蕩犬隻主要管理方針TNR(誘捕、絕育、放回原地),正反意見頗為分歧,贊成者認為逐漸降低犬隻數量、可減少野生動物受害;反對者擔心目前野犬數量,已足以造成野生動物極大威脅。
5. 「不餵食和不放(棄)養貓狗」的呼籲,從源頭根本減少貓狗在野外繁殖,降低遊蕩犬貓捕殺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