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性別平等Easy Go

「我就是佔有慾比較強!」--親密關係民主化中的男性情感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期)

2018/12/30
邀訪來賓:廖珮如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台灣男性協會常務理事
單元介紹

『他都跟我上床了,但是還不肯說要不要交往,這樣他到底愛不愛我?

 

許多大學性平事件承辦人在接受申訴案件,以情感糾紛較多,而非性騷擾性侵害事件。廖珮如老師覺得,早年研擬性平法會思考到大學,師生或職員之間權力不對等的性騷擾性侵事件,或者是權勢性交。但這幾年她也在學校擔任調查委員與性平會委員經驗,申訴案件以學生之間的情感糾紛居多,從交往中的、交往前的追求,會分手之後(暴力),都有可能成為性平案件。大學課程親密關係相關課程比較少觸及到交往之前的問題?交往之前可能已經互動…

 

交往之前,也可以定義為廣泛的親密關係,每人對親密關係的想像不一樣,A覺得兩人一起吃飯就算,但B可能覺得要彼此說出口才算,雙方對於親密關的認定可能有落差,廖老師提出親密關係民主化概念,在社會文化的性別關係,男生還是被期待主動,女生被動也不太會表達自己完整的想法,男生也依循主導的角色不太會去仔細詢問女生的想法。所以,當學生看到有好感的人,通常想到的這個人的性別(男的?女的?),而不是這個人本身,會想到女生都喜歡甚麼? 而不是這個人喜歡甚麼? 流行文化總是把人劃分為(生理)男性女性,甚至是星座加上性別、血型,但比較缺乏如何教導喜歡對象的情感需求,興趣,生活背景。

 

在廖老師所寫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期文章—〈親密關係民主化中的男性情感教育〉,從因情感糾紛而近性平事件的五個面向,開不了口、給不給虧?名花有主、愛死你、性愛合一? 大學生愛情腳本如何來? 除了中小學缺乏情感教育的結果,就是從流行文化學到,可能偶像劇、網路劇學習而來。僵化的性別腳色,男生主動的分際,並沒有人告過訴他們界線是甚麼? 而女生困擾,不希望因為長得可愛,男生才接近他,而是希望男生看到人格特質與能力,不只是外貌。

 

性是親密關係的延伸,男生對於情感另一半是附屬品還是獨立個人? 女生覺得只要付出身體,男生就應該給承諾。但是女生貞潔是社會強調的價值,有些女生覺得把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都獻給你了,你為何沒有回應? 一段親密關係有性有愛,但情感交流與身體奉獻,沒有必然關係。

 

性教育必須放在一個權力關係,但學校性教育多半是衛教生理學,衍生出一些迷思,這必須互相釐清性要在親密關係甚麼階段發生,才是最舒服的,想要不想要性? 是要彼此次討論與溝通。把性看成是權力關係,在關係裡女生跟男生有沒有辦法去談自己的想法,不只是談性的愉悅,而是談哪個情境可以發生性? 就算是婚後才有性,也是需要討論與溝通。 不管哪個階段,性都需要討論。

『從許多校園性平案件的樣態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往推動性別平等的概念強調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和培力女性,較少提及男性在親密關係能夠主動改變的部分。』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