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五公分的階梯,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從上一本書《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這幾年昭如開始接觸不同障別的障礙者,對於障礙者有更深刻的理解,但許多人因為對於障礙者誤解,可能是因為身旁沒有障礙的朋友。但前一本書《沉默》受到許多質疑,他們需要性嗎? 還有本書提到的愛。
昭如說,為何訪談更多障礙者,先從認識的朋友介紹開始,以滾雪球的方式接觸訪談,但是被拒絕很多次,因為很多障礙者根本不想談,不想跟陌生人談,而且有些照顧者、家人,甚至社工,也不見得認為障礙者的性與愛是必須談的。
昭如的寫作習慣是,人在不同處境的狀態會是甚麼?也許在訪談寫作過程會觸及到一些理論,但她通常先談人的處境,具體去理解問題,最後才觸及理論。所以這本書最後一章是國外的經驗與文獻整理,等於是讓讀者讀完台灣障礙者的性的處境之後,再提出國外的做法作為台灣的借鏡。
如何取得障礙者的信任?昭如說,因為她真的很想了解,讓受訪的障礙者可以感受到你的真誠態度,就會想跟你多說一些,讓對方知道你願意花時間跟他/他聊,因為許多受訪的障礙者,其實他們也很想講自己的經驗故事,但現實生活中,甚至連家人都不想聽他們講。需要被聽見的需求,就在這本書呈現出來。
另外,對於女性障礙者,昭如說同為女性,她覺得她們的經驗真的好幽黯,因為從小如果重度身障的女性,就被家人說這輩子就別想談戀愛了,就別想結婚了,而這樣的童年經驗,很自然就內化到成年,甚至無法表達性的需求,甚至自我否定。不過,故事經驗很幽黯,但昭如的寫作策略是不想太過沉重,因為太沉重無助於閱讀,書裡的障礙者還是會從許多困境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