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美麗臺東教育啟動

美東週五:探索中的風險帶來成長的力量

2025/10/24
單元介紹
  • 根據美國學者Martin Hilbert 與 Priscila López 2011的研究,現代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約相當於34GB的數據,等同於閱讀超過10萬個單字。與100年前相比,人們一輩子所接收的資訊,現在可能只需要幾天就能累積完成。
  • 也有學者Daniel Levitin 估算,現代人每週處理的資訊量,已經超過中世紀一個學者一生所接觸的資訊。
  • 以前的人主要透過書信、報紙或口耳相傳獲取訊息,而今天,我們一醒來就立刻被手機推播、電子郵件和社群平台包圍。無論工作還是休閒,無時無刻都在處理龐大的資訊流,這種持續的「數位刺激」會耗盡大腦的注意力儲備,也讓專注力變得更加脆弱。
  •  
  • 我們的生活在資訊不斷刺激的世界裡,許多驚悚的、可怕的、令人感到焦慮的事件不斷地透過大眾媒體傳播到我們前面。這個世代的成長環境,被冠上「危險」這兩個字,許多人為了保護自己遠離危險,就將自己設限在固定的環境當中,減少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  
  • 甚至我們常常以為,孩子越安全就越好。於是,我們讓他們待在家裡,不讓他們一個人外出、不讓他們騎腳踏車、上下學有人接送、甚至連公園的溜滑梯都要評估高度和材質。
  •  
  • 但是,您有沒有想過,我們真的在保護孩子嗎?還是其實在限制他們的成長?

     
  • 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中,作者認為安全這個概念在Z世代、教育人士與心理師的觀點中,已經成為普遍、不容置疑的價值觀。
  •  
  • 「安全至上主義」(safetyism),強調『安全』高於一切,無論潛在危險多麼不可能或微不足道」。
  • 一九九〇年代,那個資訊即將爆炸的年代,許多的事件透過大眾媒體傳播到家家戶戶面前,好的與不好的,參雜其中。身為家長接受多了許多負面的資訊,開始擔心家裡的孩子會有危險。這種恐懼小孩被害的心理,直到現在都有增無減。
  •  
  • 無論是1990年代出身的X世代,或是2000年出生的Y世代,甚至是近期的Z世代,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成人、學校和學校以外的機構通力合作,灌輸孩子這個世界充滿危險。同時也阻止了他們體驗風險、衝突和刺激的機會,這使得人在面對挫折的反應上削弱了不少力道。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