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蔡雙羽:「大部分的布袋戲故事比較少年王道的感覺,憑著熱血、正向、積極,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偶魂》敘說的是每一項專業與技藝的成就,都是經過千錘百鍊成就的。大部分的人可能只會看到你成功的一面,可是你為這個過程犧牲了多少,大部分人是看不見的,那個部分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等到有一天,你失去過、也獲得過以後,只有你自己才能夠定義什麼是成功。」。在理想與現實中尋找自我的中年人會很有感觸的漫畫《偶魂》,不只是看見臺灣布袋戲的百年歷史,更是閱讀職人一生懸命的信念。然而《偶魂》在媒合階段是曾經碰壁的,也有出版社表示現在不流行這樣簡簡單單的講一個故事,流行的是布袋戲加上甄嬛傳混搭,還好真誠的作品遇見了大寬文化工作室的冠伃,珍視該書呈現的意義,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才有了出版的契機。10月28日教育大不同節目邀請《偶魂》編劇蔡雙羽與繪師巫魚王分享她們的創作歷程。
編劇蔡雙羽看了紀錄片《紅盒子》,深刻感覺到原來布袋戲可以精緻到這種境界,為之著迷進入整個布袋戲的宇宙。她熱切希望將自己所看到的感受,介紹給更多可能還不知道這項技藝魅力的人,一起親近這項和我們相關的文化底蘊。在臉書上發願書寫布袋戲故事,有一位朋友立刻詢問:「你想見陳錫煌老師嗎?」,就這樣煌師請他的弟子陳冠霖藝師指導協助,開啟了創作的基礎田調。在寫作過程中,床邊堆滿了相關的書籍、也不斷的看戲、看錄影資料,依然還是有一點不安感,後來獲得台北偶戲館兩任館長許嘉芬、蔡易衛的協助,以及兩位台灣台語顧問幫忙檢視,繪師巫魚王將文本轉化成躍然紙上的畫面,完成了這本真心的作品。
開啟兩人合作緣份是著迷電視布袋戲巫魚王的大學同學是蔡雙羽的朋友。巫魚王認為無論是台灣台語唸白、電視上呈現的聲光效果,其實跟日本動漫有某種程度的娛樂度的相似,但它又完全是一種臺灣本土文化才能做出來的一種傳達。也因為這本書的合作,認識《紅盒子》、觀看傳統布袋戲,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風景,對故事中一個人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理想很有共感。我在閱讀《偶魂》時很讚嘆繪師躍然紙上的功力,讓讀者可以感受到現場的氣氛的躍動感,巫魚王表示想了蠻多方式,思考如何把聲音放到漫畫裡面,
希望能呈現現場看表演的那種氣魄和氣勢。書中關於「關公斬蔡陽」漫畫呈現該寫意?還是寫實?為此兩人反覆討論許久,考量日治時期的布袋戲美學風格、德師的演譯取向,最終的呈現,打開漫畫就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