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大不同

那些後到的人

2025/05/19
邀訪來賓:郭銘哲 作家
單元介紹
來到高雄旅行,絕不能錯過眷村走讀,全國唯一陸、海、空三軍眷村齊聚的城市,透過文化局推動的「以住代護」計畫,活化閒置空間,也讓這些老屋有了新的生命與氛圍。在5月19日教育大不同節目為大家邀請《那些後到的人:高雄以住代護、新世紀裡的陸海空眷村故事集》作者郭銘哲帶著大家空中走讀。 銘哲有一種神奇的特質,能讓初次相遇的人對他掏心掏肺,書中可以看到很多深刻的人物專訪,會覺得你好像是跟這個當事人產生了心靈的交流,我覺得這事情超奇妙的,而且很多人真的就是像電影感一般的出現,在這本書裡面就是透過郭銘哲的文字,讀者腦海裡面都有那些畫面,譬如說像高粱哥,他會到處去撈遊客,然後把他們帶去吃飯之類的……

他在家屋之間穿梭,看人們曬棉被、種菜、修瓦片,也聽他們煮飯時說家鄉的話。有人一邊說故事、一邊翻出祖傳菜譜;也有人帶他走進被樹根纏繞的後院,指著斷垣殘壁說:「這裡以前是小孩睡的房間。」。訪談正進行時,鄰居拎著一大袋苦瓜進門:「她煮的三杯雞你一定要試試!」就這樣,田調變成家常午餐,故事混著香氣,從碗裡飄出來。書名中的「後到」,指的不只是移居的時間順序,更是一種「慢慢抵達」的狀態——有些人不是來得晚,而是時間還沒到,他們還在尋找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打動銘哲的是那些住進來之後發生的事:人與人之間如何從陌生到熟悉,從借工具、借瓦斯,到一起守夜、一起種菜,慢慢地,生活交織出了關係。

「眷村的故事不是從搬進來開始的。」他說,一個人願不願意留下來,從來不只取決於空間,而是他是否感覺到,這裡有一種等待他的節奏,一種可以重新安排生活的可能性。在眷村裡,「慢」反而變成一種優勢。從屋瓦、圍牆到植物的生長,每個修補都得花時間對話。人們坐在榕樹下、吃著彼此的菜、說著各地的語言,日子一點一滴地累積情感。不是他們慢,而是生活的節奏終於允許他們用自己的速度前進。

這些新住民與舊村民的交會,重組了眷村原本的感知系統。過去被視為私密、專屬的生活方式,在這些「後到的人」眼中,反而成了一種可理解、可親近的文化。他們翻修牆面,也重建了與歷史的關係。原來失語的空間,因為一鍋共煮的湯、一場自辦的市集,逐漸長出新的語言與想像。「這些眷村既不夠新,也不夠舊——舊得難以原封不動地保存,新得又不足以完全現代化。」郭銘哲說,但也正因如此,它們反而成了新的可能空間。人們不是來「保護」這些建物的,而是在生活裡照顧它、修補它,也從中被照顧、被容納。一步步走進來,願意傾聽、一起生活的人。他們不只是住進空間的人,也讓空間重新有了呼吸。他們照顧空間,空間也照顧他們。在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中,一種更柔韌的共同生活方式,正在悄悄萌芽。

還有更多迷人的故事,請閱讀《那些後到的人:高雄以住代護、新世紀裡的陸海空眷村故事集》,主編是林佳誼、總編輯是廖可樂,精彩作家能遇見這麼用心的出版人,真是相得益彰。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