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因為敏感而對外界刺激過度解讀,容易誤認自己受到指責,進而產生社交退縮、自我封閉等行為。這些行為若被家屬誤解,可能會引發更多衝突。常見的情況是家屬出於擔心,頻繁詢問病人的感受,當未獲得預期的正面回應,焦慮感升高,轉而對患者施加言語壓力或責難,進一步惡化親子或伴侶間的關係。
預防身心科疾病復發,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外,家屬的支持與理解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林奕萱醫師指出,許多家屬在照顧過程中,容易因病人的懶散、退縮等表現感到挫折與無力,然而這些現象往往是疾病的一部分,而非病人可以單靠意志力克服。因此,家屬首要的態度是保持冷靜與耐心,避免情緒化反應,並適時給予正向鼓勵。家屬在給予關心時,需留意避免過度干涉或過度關注。過度批判或強勢介入病患的生活,反而容易成為壓力來源,導致病情反覆或惡化。
林醫師提醒,身心疾病的照護是一場長期的旅程,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與醫療,更需要一個安全、穩定且尊重的生活環境。家屬若能學習情緒管理,並理解疾病特性,就能更有智慧地陪伴患者度過復發高風險期,降低衝突與壓力,共同營造支持與信任的氛圍,有助於患者維持穩定,邁向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