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大不同

南方的氣味

2025/03/04
邀訪來賓:謝銘祐 音樂人
單元介紹

「沒有吳老師,沒有現在的我。」

那一天金曲歌王謝銘祐邀請國中求學期間的吳老師在演唱會現場接受眾人的掌聲。

在那個作文課需要毛筆書寫的年代,謝銘祐一年可以寫掉八、九本作文簿,因為他遇見了懂他,並且循循善誘的吳老師。將「我的志願」命題改寫金庸的神鵰俠侶,老師並沒有責備「離題」,而是提醒他:「如果你的故事發生在宋朝,那麼人物對話應該符合宋代語境。關於描述洪七公品評食物,則推薦閱讀唐魯孫、林語堂的散文,學習如何生動地描寫飲食文化。」,並鼓勵他去台南市立圖書館(當年的中正圖書館)尋找資料,告訴他:「這些書籍可能很貴,但圖書館免費,去那裡你就能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這樣的指引,讓謝銘祐開始對文字產生更深的興趣,也促使他日後選擇就讀圖書館學系。

雖然保存多年的作文簿,在數次搬遷後而遺失,迄今他依然記得那些紅筆批改的痕跡,那些「這裡寫得非常好」的圈點,成為日後創作的重要基石。他學會如何用散文式的筆法鋪陳歌詞,如何讓文字更生活化,使人一聽就能理解並共鳴。他說:「寫詞最重要的是讓人讀得懂、聽得進,但又要有畫面感,這是吳老師給我的啟發。」。他發現自己不僅熱愛文字,更開始思考如何用文字搭配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這個寫作的興趣,最終演變成了他的音樂創作之路。

謝銘祐經歷了台灣流行音樂1980到2000年的巔峰期,當時創作邀約不斷,曾為劉德華、梅艷芳等人創作詞曲,並在當時的學徒制度下跟隨黃大軍學習,與不同唱片公司合作。那是一個音樂產業極度繁榮的時代,市場決定創作者的價值,才華與商業潛力緊密相連。然而,隨著創作量的激增,他開始感到疲憊,寫歌逐漸變成壓力,而非單純的快樂。市場的需求讓創作者無法停下腳步,他開始質疑自己的作品究竟是發自內心,還是僅僅符合市場公式。他決定離開台北,甚至未告知家人,直接回到臺南,展開一段自我放逐的旅程。

住在因921地震而佈滿裂痕的公寓,將窗戶貼上黑色紙張,整個房間陷入黑暗,他有了自己的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中,獨自思索、閱讀、觀看電影,幾乎不與外界接觸,深夜才出門購買一週的食材,避免與人接觸。這段隱居的歲月,讓他重新審視自己,回歸初心,最終再度找回對音樂的熱愛。笑談過往也曾被誤認為外籍勞工而遭警方臨檢,也因此第一次榮獲金曲獎時的感言脫口而出就是:「請臺南的警察不要再跟我講英文了。」。

聆聽謝銘祐的《偏南》專輯,會感受到蚵仔寮的夕陽海景、吃到雜菜的豐厚滋味、聽見臺灣人代人著想的心意,還有因著歌謠感同身受那些為土地奉獻前人的生命況味。他的歌是由心而發的真摯情感,器樂配置多了南管、沖繩,那種氛圍感,非常南方。關於謝銘祐老師的學思歷程、「起夢的人」、「海岸」、「無應的批」等歌曲的創作緣由,請聽3月4日教育大不同節目專訪。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