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大不同

ICU 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2024/09/23
邀訪來賓:陳志金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單元介紹

認識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是在新思惟舉辦的論壇,很佩服他講座中分析國際醫療的觀點,也因為他全家出席(新思惟辦學卓越,學費有一定門檻)而誤以為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直到閱讀《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才知道他的成長歷程根本是勵志電影。出生在馬來西亞的小鎮,家境清寒、保持全校第一名紀錄,惜才的師長幫助了他求學之路。
後來,節目專訪時,他分享了媽媽的故事:她罹患嚴重的心臟病,為了瓣膜置換手術排隊等了二年,術前母子搭了一個多小時公車才到醫院,一抵達媽媽就被送進加護病房。他原打算返校考完試再來陪媽媽,沒想到最後一節考試時,校長廣播告知他媽媽往生了,趕緊向同學借錢搭計程車,途中遇到塞車,只好一路狂奔只求能見到最後一面,但是趕到醫院時,已經是空空的一張床。獨自坐在太平間外,看著人進進出出、哭哭啼啼,直到數個小時後,爸爸才終於和殯儀館的人趕來。
對十七歲的他來說,這是非常非常大的衝擊,那個時候並沒有人了解他當下的內疚與自責。他曾經請媽媽詢問醫師自己到底是生什麼病,醫師只寫了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那是他認識的第一個醫學名詞。(聽他講完這段往事,我只能強忍淚水,趕快轉換話題。不然,只能播放《淚海》,哭完再訪了。)
身為加護病房醫師,專治重症病人,對待病人和家屬以關懷為出發點,他可以感受他們的焦慮不安,想要為病人盡一份心力的善意。阿金醫師一定用最淺顯的話語,讓家屬第一時間知道他的親人發生什麼事情?生了什麼病?接下來可能的治療有哪些選擇?可能的進展會怎麼走?有哪幾個走向?顧及可能聽完還是會有不清楚的地方,所以用一張A4 紙摘述重點,每一個家人都有一張關鍵字病情筆記,當有新的進展再補充進來。除了筆記外,無論哪些家屬來探視都是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特別是遠親或天邊孝子女越了解病情,就不會在後面給予一些很不切實際的建議。
如果病人救不回來,他也會引導家屬轉念,及時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還有完成病人的未竟之事,協助解除家屬內疚與自責。他透過文章提醒大眾「救病人,也要救家屬。」他救病人、救家屬,也救了十七歲的自己。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以醫術、話語和文字陪伴重症醫療現場的病人及其家屬,書中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更多的感動就留待大家細細閱讀那些心靈篇章。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