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大不同

巴黎地圖 ─ 河岸左右的新浪潮

2021/12/08
邀訪來賓:黃晧傑 副館長
單元介紹

新浪潮導演群又分為「電影筆記派」及「左岸派」, 前者代表人物大多為『電影筆記』月刊的影評人轉 為導演,包括: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及希 維特等人早期自編自導的作品,以低預算的自由模 式創作,顛覆奧森威爾斯及希區考克等好萊塢名導 引領的高成本片廠制度,將攝影機手持帶入了巴黎 街頭,強調較生活化與親密感的寫實電影,俗稱「右 岸派」,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亞倫奈、安妮華達、 克里斯馬克,與賈克德米等人以現代主義電影定義的左岸派,無數初出茅廬的名導就在塞納河畔的左 右岸集結,發展新的電影規則。 克勞德夏布洛以融合希區考克懸疑手法,融入義 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風格,連續拍攝了《漂亮的賽 吉》(Handsome Serge, 1958)新浪潮運動的開 山首作,及第二部作品《表兄弟》(Les Cousins, 1959)獲得了柏林影展金熊獎,兩部同樣男主角和 三角戀主題,充滿鏡像關係的電影,共同的攝影師 亨利達西(Henri Decae)是新浪潮名導們的眼睛, 把他在梅爾維爾黑色電影的手持風格,低度光源, 及紀錄般真實的攝影細節,表現在無數新浪潮電影 中,攝影師達西後續與楚浮合作了《四百擊》(The 400 Blows, 1959),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標 示了新浪潮的興起,這部半自傳色彩的少年犯罪故 事,逃家少年與導演一樣成長於蒙馬特山丘,少年 玩伴一路從蒙馬特聖心堂前的露台嬉鬧衝下山的經 典鏡頭,帶著一種恣意狂放的青春氣息,曾經的叛 逆就隨著楚浮安葬於蒙馬特墓園。 新浪潮導演們重新塑造了巴黎地圖,香榭麗舍大道 上《表兄弟》(Les Cousins, 1959)的逍遙車拍, 搭配的爵士樂浪漫了這時尚之都,安妮華達的女權 傑作《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from 5 to 7, 1962),焦慮於病痛的年輕女歌手遊走在巴黎左岸 街頭,漫步於蒙蘇里公園走入未知的未來,亞倫雷 奈幻化凡爾賽宮花園成了超現實主義《去年在馬倫 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克里斯馬 克用抗爭日記書寫了巴黎街頭民主《美好的五月》 (The Lovely Month of May, 1963), 賈 克 希 維 特 遊走在巴黎市立劇院屋頂,將神秘感注入到巴黎的 天際線,他說《巴黎屬於我們》(Paris Belongs to Us, 1961),或者從來不屬於我們,新浪潮重新定 義了巴黎,為這城市注入了戲劇性,賦予了這世界 電影全新的面貌,巴黎就是電影。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