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開講

性別友善廁所建置參考手冊

2025/12/09
邀訪來賓:林玫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務長
單元介紹

本集節目分享對「性別友善廁所」的使用經驗與校園推動平權的觀察。林學務長表示,性別友善廁所其實在日常生活並不陌生,例如許多餐廳與公共場所本已採用不分性別的單間式設計;她在海外參訪校園時,也常見到中性廁所標示,如同自然融入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不適應反而多出現在校園,因長期以來學校習慣以「男女分廁」為預設,當友善廁所首次於校內建置時,確實會帶來文化衝擊與認知落差。她身邊有跨性別朋友平時會依其性別認同選擇廁所,熟識者多能理解與尊重,但對性別議題較陌生的師生與民眾,仍會產生疑惑甚至焦慮,這正是校園需要持續溝通與教育之處。林學務長認為,「性別友善」一詞核心是包容、減少不便並保障所有人,而非僅為少數群體設立特權,它代表更中立與安全的公共衛生空間。

 

她指出,在校園與公共場域推動性別友善廁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廁所看似最日常,卻最能揭示性別刻板文化,也可能成為歧視與霸凌的溫床。她提及2000年高雄校園霸凌事件受害學生葉永鋕的案例,後續促使《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使臺灣社會重新檢視校園安全與性別落差議題。許多跨性別或非二元學生,在面對傳統男女二分的如廁空間時,可能因害怕被質疑或被盯視,而出現刻意憋尿、減少飲水等身心壓力反應,長期影響健康與校園適應。因此,性別友善廁所不僅是「硬體翻新」,更是「空間安全與平權延伸」。

 

林學務長也提出友善廁所建置需兼顧多項核心設計原則:第一是安全,須避免視線死角、強化照明與動線辨識,並可加入緊急呼叫鈴或求助機制;第二是隱私,需採用堅固鎖具與完整隔間包覆,減少門縫與隔音干擾;第三是可近性與無障礙整合,包括輪椅迴轉半徑、無門檻設計、適切的掛鉤高度與置物空間等,必要時亦可加入親子與哺乳整合設計;第四是通風與防滑地面材質,確保清潔維護標準化與使用安心。

在兼顧不同使用者需求方面,她強調,「通用設計」比「族群優先」更重要,透過同一套友善設計原則即可同時滿足跨性別者的選擇與隱私需求、身心障礙者的空間可近性與動線安全,及一般使用者普遍重視的清潔、便利與排隊舒緩效益。此外,家長與幼兒照顧者在帶領不同性別兒童或行動不便長者如廁時,也能受到友善設計的直接受惠。

 

她亦回應社會對友善廁所之隱私與安全憂慮,認為挑戰的本質不在空間本身,而在觀念。一旦理解其為「單間式、封閉式且高隱私」的設計架構,疑慮多可降低。她指出,推動友善廁所帶來的效益包括:弱化性別二分標籤與刻板連結、提升空間使用效率、舒緩女廁排隊、落實無障礙與親子需求、擴散對邊緣族群的關懷認同,甚至可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潛在課程場域;若搭配校園說明會與參與式討論流程,更能促進共識、提升性別意識、將「廁所議題」轉化為「公民與平權教育現場」。

 

本年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亦持續透過制度與友善硬體更新,整合性別刻板連結與空間焦慮議題改善校園環境,為實現更平等與安心的校園衛生空間邁步。節目結尾,林學務長勉勵,平權的實踐起於看見差異、給予選擇與保障安全感,而閱讀、對話與空間改革,都是校園重要的平權起點。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