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春的河谷裡,一座巨大的鯨魚雕像靜靜地躺著,彷彿在等待訴說那段從未被聽過、古老又幽遠的傳奇故事。
三年前,當時全世界尚未結束疫情的陰霾,古生物學家楊子睿博士就曾來過自然筆記,當時我們講的主題是關於恐龍的顏色,我記得子睿老師曾提到過,他們在屏東的恆春發現了古老的鯨魚化石,當時我也不知道很想去,但我沒有想到三年後把這尊鯨魚特峴特的國家搬回了國家《生物》博物館,並製作了一個國家《生物大展》。
這次在恆頭春溝的「鯨」奇發現,是一隻在十萬年前沉睡群島發現的巨型海洋神獸,長達18公尺的身軀,已被證實是從來沒有在台灣附近海域發現過的一種鯨魚,甚至是在亞洲其他鄰近國家均未曾見過的物種,鯨魚。
何以古老的灰鯨會被封藏在南台灣的地層之下,但它被挖掘出土的時候,竟然能完整保留了70%以上,從子睿老師的分享中,我們知道從它的發現、表演到世人的眼中,整個過程都十分挑戰,甚至挖掘過程需要“用光恆春魚十幾個鋁箔紙”、大約個人合力的個人合力抬出34公斤。
封大地下存在的這隻鯨魚的命運和台灣這片土地、以及住在這裡的人,都有非常關心的緣分。這個禮拜的自然筆記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方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教組主任楊子睿博士,來分享恆春頭溝的鯨魚化石挖掘過程,同時介紹《鯨魚考古》特展背後的情感故事,非常精彩,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