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不只是媒介,而是本源。」思容幽幽吐納著如詩的話語,分享著著那個被召喚的夜晚,歌從詩的子宮破水而出,向世界發出第一道聲響。
「我沒想到妳會想要在這妳的節目分享這張專輯」,怎麼會呢?我跟思容說,其實這世界上很多討論到「共生聆聽」的學者都是女性主義者,懂得把「人類中心主義」進行轉向,是因為深刻理解到那份壓迫,並尋找療癒的力量。
更何況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女兒」,出自零雨的詩集,我特別去找到文本來閱讀,並讀到了那段文字:
「母親死了,自己就成為了自己的母親。
並且知道你也會死。
死亡的遞嬗,不曾變過。
而我,永遠是一個在尋找母親的女兒。」
我立刻落下淚來,體會著「我們可以互為母親,互為女兒,互為大地,也互為海洋。」尤其,媽媽剛走了一年,這段日子我不斷在生死中思忖著生命的意涵。
我細細聆聽了思容詮釋的《女兒的九十九種藍》,海洋串連一切,它是誕生,是嚮往的歸途,也是不需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匯流。
我喜歡思容如巫者的歌聲,她把身體變成記憶的載體,喉嚨變成產道,吟詠出一首首圖像各異卻氣息相連的生命之歌,這魔力是羅思容最迷人的特色,也是無可取代的質感。當我們對話潛入彼此靈性的深處時,她甚至即興唱出一段十分迷幻的歌聲。
這星期的「自然筆記」,就讓我們一起聆聽羅思容的《女兒的九十九種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