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集體擱淺總是讓人悲傷,但到底「誰才是兇手?」根據統計,日本一年大約發生300起海養哺乳動物擱淺事件,台灣近五年平均擱淺150頭,在這些數字背後,今天我所介紹的這本書,卻是出自一位海洋動物的「驗屍官」,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首席研究員田島木棉子所寫的《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我特別邀請這本書的作者東東,張東君老師來分享。
我問東東說,研究海洋的教授,是不是也可以稱為「海獸」呢?東東大笑回應:「應該也是」,因為這些海洋大型哺乳動物真的非常巨大,而且要解剖這些龐然大物絕非簡單任務,加上牠們的腐敗氣味非常令人害怕,因此田島木棉子絕非等閒女生,若不是對研究與展示教育懷抱著極大的熱情,是無法支持這樣辛苦的工作內容。
日本人從小普遍對自然科普教育有著高度興趣,雖然就我所知日本到現在仍然會吃鯨魚,但是學校也會教導一些關於鯨魚祭典的歌曲。當年我在拍黑潮三部曲的時候,還曾經記錄了這些影像,透過這本書也喚醒了我昔日的記憶。
今天訪談的幾個主軸,包括了研究者的工作視角,包括總總甘苦談;海獸群像的介紹,不只是鯨魚、還有海獅、海狗、海豹,甚至今年曾經受到很多矚目的儒艮;當然還得回頭去理解為什麼鯨豚會擱淺,我們的海底下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個星期五的自然筆記,請千萬別錯過了聆聽張東君小姐來分享這本《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