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自然筆記

多物種的交織與聆聽-分享峇里島、爪哇島的鳴禽與人的關係

2025/07/11
邀訪來賓:徐振輔 / 馮孟婕
單元介紹

原本讀了振輔的《馴羊記》,在筆記本上寫了滿滿的主題與訪綱,後來卻臨時「轉向」,由人文地理學的「地景」轉到「聲景」。而且原本是跟振輔一起去台大看鳥類標本的小黑,也因為颱風天躲雨,被我臨時拉到錄音間進行雙訪,卻意外換來極有趣的訪談內容。尤其是從去年兩人去印尼爪哇、峇里島所做的鳴禽市場的田野,從感官研究所展間的各種文化觀察及視野,讓我對振輔下本著作已懷抱高度期待。

就跟他的成名著作《馴羊記》一様,因為有昆蟲學、地理學的自然科學背景,讓振輔的自然書寫不僅有文學家的想像力及技巧,更展現宏觀又具深度的哲學層次。我問振輔說,有沒有人說他很像「吳明益」? 他靦腆的回應說,其實他從高中就開始讀他的《蝶道》,應該也受到吳老師很大的啟發跟影響。

然而我的覺察卻跟他的文字無關,最初我只是因為我去台大地理系旁聽洪伯邑老師的課,振輔正好也修了這門課,一開始我並不認識他,後來聽到他上課的發言,心中直覺這人的氣質怎麼和吳明益很像,難道這真的是予生俱來的「魂魄」,讓他註定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不論如何,身為讀者的我,卻總在他的文字中窺見到一位地理學者的身影。

振輔則分享自己如何受到地理學的學術訓練,讓他對旅行當中所觀察的現象有了更多獨特見解,尤其是人與非人的關係。

我們特別提到了白腰鴝鵲這種鳥,事實上在印尼這種鳥在鳴禽遛鳥市場極受歡迎。人們非常喜歡牠的歌聲,會把他們從野外抓到家中來飼養甚至會舉辦歌唱比賽,像是星光大道一樣,選拔出最佳歌王(或歌后,但鳥類應該是公的比較愛唱歌吧!),歌手本身必須好好伺服,飼主不但要悉心照顧牠們的健康,甚至還要訓練牠們怎麼發揮善鳴天賦,甚至用放佛經的播音器持續2 4小時播金絲雀的聲音,讓這隻鳥能沈浸式學習以「優化美聲」,種種作為令人驚訝。

比較起台灣滿坑滿谷白腰鴝鵲的叫聲,據說對許多印尼的朋友來說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家鄉早就把這種動物從野外移到家裡。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這些聲音會出現在台灣的原因,正因為這些鳥從籠中逃逸之後,野外就成為牠們大鳴大放的舞台,造成本土生態的威脅,幾年前台灣發動非常多的人力來進行撲殺,若說紅顏薄命,難道「美聲」也有「罪」?

我想起之前人類學家Steven Feld到印尼雨林中驚嘆Kaluli的人如何透過鳥音去聆聽祖先的聲音,這些感知在當代生活情境之下也隨之轉變,我不禁思忖或許振輔眼中的鳴禽,會像是安清筆下的「松茸菇」嗎?(想了解更多,請參閱那一本《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到底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切,聆聽這一切,邀請大家本週五的《自然筆記》,一同聆聽徐振輔及馮孟婕(小黑)的動人分享。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