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大機械系成立的臺大工學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為博物館,加入博物館群,同時也將籌畫的「與M.E.同行」特展進行換展,除了原有自行設計的太陽能車、自製輕航機外,更展示日本時代的骨董教具、臺大機械系大學社會責任相關的研究與成果,讓外界透過參觀博物館,了解機械與生活的應用。
臺大工學博物館館長、臺大教授黃育熙指出,「與M.E.同行」特展結合「傳承」、「重生」、「超越」等主題,展出臺大機械系歷年來最具創新性的交通載具,以及舊機械館建築的生命史等資料。展場除了臺大賽車隊研發的賽車、太陽能車外,還有真的可飛上天的輕航機,在在顯示臺大機械系的研發能量。
臺大工學博物館執行長黃凱蘭則表示,二樓展示空間也展示臺大教授們的最新研究如軟手臂的開發、垂直風洞實驗等,此外,也呈現臺大機械系的歷史,包括日本時代京都的島津製作所製作的古董教具,60、70年代上課使用的齒輪式投影片,機械系教職員工證與退休證及學生上課的學習成果,呈現臺大機械系的重要歷史。
此外,展場還有臺大機械系的研究成果,例如全國學生使用的課桌椅,臺大機械系1990年代開發的人體工學課桌椅,學生課桌抽屜旁的三根漆上不同顏色的小圓柱,其實不是用來掛抹布,而是身高量測後透過比對顏色,安排適合學生身高的課桌椅,既可配合學生成長,還可以保護視力;輪椅舞系統,也是臺大楊一平教授開發影像追隨系統,讓身障者能共舞卻不會卡在一起,讓輪椅族享受跳舞的樂趣,至於臺大鐵馬周活動,是每年杜鵑花節,機械系師生會免費幫社區居民或學生修腳踏車,以師生的專業回饋社會。
另外,博物館也開設「博物館裡的工程科技與社會」課程,同學們透過課程探索有趣主題,如洗衣機的演變與社會影響,臺灣自來水與水龍頭的發展之路等,提供新的觀點與發想。
黃育熙館長表示,臺大工學博物館當年是機械系第一棟建築,重新整修為博物館,不僅希望保留舊建築與歷史,更希望透過博物館,轉譯機械系的研究成果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並讓大眾易於理解。
臺大工學博物館在臺大校園內,每星期二至六開館,民眾可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