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以「AI花園」理念為基石,由資訊工程學系王忍成助理教授指導資訊安全研究社學生,在10月、11月陸續推出三場「AI計畫撰寫工作坊」系列活動,成功培訓60位在地夥伴,將數位科技成為南迴地區社區發展協會、非營利組織及地方店家注入創新動能,充分展現大學社會責任(USR)精神。
臺東大學人社中心計畫主持人賴亮郡教授指出,南迴地區長期面臨網路基礎建設不足、數位科技與在地生活脫節等困境,但在地夥伴積極表達提升數位能力的渴望。因此人社中心秉持「以人為本」核心價值,透過工作坊回應社區需求,搭建起科技與在地需求的優化橋樑。
正如鄭憲宗校長所提出的臺東大學「AI花園」願景,並非打造高不可攀的科技殿堂,而是讓AI成為人人可親近的工具,將其視為打造豐富多元的花園工具,讓不同領域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應用方式,共同實現Generation(創造)、Genuine(公誠)、Gift(賦能)、Globalization(國際化)、Green(綠色)、Growth(永續成長)的東大6G願景。
這次工作坊成果豐碩,三場次共吸引約60位學員參與,並橫跨20到70多歲的年齡層。課程結合AI技術引導學員產生計畫書大綱、整合預算編列,並模擬政府計畫申請流程。
最終場邀請東大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葉淑綾教授及資訊管理學系陳宜檉教授作為評審委員,實際給予計劃申請建議,其中一位年長學員分享,很高興有機會學習,讓自己過去手寫的資料,也能用電腦整理起來。
另一位被安排到負責撰寫計畫的學員表示,這堂課讓他懂得如何有效率去整理計畫內容、回顧過去行動。AI對大家而言,不僅是輔助工具,更能提升工作品質與效率。
在國科會積極推動第六期(114-116年)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當下,臺東大學的AI花園正以獨特的方式回應時代需求。人社中心也將持續深耕南迴地區,秉持數位平權和在地共榮的理念,成為南迴各區域的數位科技諮詢團隊,並建立永續經營核心、橫向分享不同部落發展案例、形成夥伴網絡等方式,持續擴充影響力,共同打造永續發展、充滿韌性的南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