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新知

AI時代更要大量閱讀 陳德懷教授推動「家校合作閱讀」

2025-11-16 發佈 廖南瑛 臺北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 40 年前便開始研究 AI 與教育的結合,被視為臺灣數位學習的重要推手。他表示,一個人如果沒有看過幾百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很難應付未來複雜的世界。面對 AI 時代,他認為最重要的仍是培養閱讀能力。

1988 年,在多數人尚未理解人工智慧時,陳德懷就在博士論文中提出「智慧學習同伴」概念,構想用 AI 模擬學習夥伴。1989 年來臺任教後,他開發專為網路學習設計的系統;2000 年更帶領團隊建構網路學習城市「亞卓市」,吸引 150 萬名使用者,是當時最具規模的線上學習平台之一。

 

隨著技術成熟,陳德懷教授把焦點轉向學校現場。他認為科技只是工具,學習關鍵在於「興趣」與「好奇心」。2009 年起,他推動「明日閱讀」計畫,也就是晨讀運動,目前已有逾 2,000 所學校參與。多年研究讓陳德懷與 23 位亞洲學者提出「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指出學習是由「創造—興趣—習慣」循環構成;若創造活動能激發興趣,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就能形成穩定的學習習慣。

 

隨著 ChatGPT 興起,陳德懷 40 年前提出的智慧學習同伴正逐漸成真。然而他提醒,AI 雖能快速提供答案,但更需強化學生的原創思維與判斷力,他強調,「知識可以交給 AI,但想法必須是自己的。」

 

目前陳德懷推動「家校合作閱讀」計畫,希望從晨讀進一步發展成「閱讀習慣運動」,讓孩子每天維持至少一小時閱讀,學校與家庭各負責半小時。他更鼓勵家長一起參與,共同培養「巨量閱讀」能力。在選書方面,他設計了涵蓋故事小說、人文社會與科學技術三大領域的「閱讀地圖」。他特別強調故事小說的重要性,因為其中蘊含許多人生典範,對孩子的人格與價值建立具有深遠影響。

 

回顧多年實踐,陳德懷說: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也沒關係。寫論文、發文章、請別人一起推廣理念,都是對社會的貢獻。對陳德懷而言,持續推動閱讀與學習興趣,就是為臺灣教育奠定面向未來的基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