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天在臺北世貿一館舉辦的「2025資訊月×臺灣教育科技展」,今天(16)來到活動最後一天。在教育部主展區裡,共規劃五大展區,其中已推動八年的「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以「新興科技 × PBL 跨域學習 × 永續發展」為核心,已培育超過 2 萬名 AI 永續人才。其中,南勢國小展現以智慧澆灌、科技農業與 Micro:bit 感測系統打造的 PBL 課程成果,並結合國際筆友計畫推動科技外交,呈現跨域與國際化兼具的校園實踐亮點。
桃園市南勢國小申請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已經第四年,由中央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立杰擔任輔導教授,在今年的臺灣科技教育展攤位上,四年級蔡承熹與鄒秉真同學,用流利的中英文介紹蚓菜共生系統。
桃園市南勢國小許志豪校長表示,學校在推動 PBL 課程時,主要以「物理導向」為核心。由於校園已有百年歷史,樹木繁多,落葉處理成為日常課題。因此,團隊發展出一套「智慧澆灌系統」,一方面能解決植物濕度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協助大量落葉快速分解,轉化為有機質。
許志豪校長說明,除了智慧澆灌,學校也推動「科技農業」,透過水耕蔬菜與魚菜共生方式進行種植。因為氣候變遷造成大量雨水與天候不穩定,以往學校農場的蔬菜常常會死掉,因此才另外建立這一套科技農業系統。在養分供應方面,不再使用市售液肥,而是開始飼養蚯蚓,透過蚯蚓分解廚餘與落葉,再利用蚯蚓排泄物溶解於水中,成為科技農業的重要養分來源。整套系統由 Micro:bit 控制,搭配濕度感測器與 PH 值偵測,當土壤乾燥或液肥 PH 值趨近中性7.0時,系統就會提醒需要補水或補充液肥。
南勢國小教務主任方淑儀表示,學校也申請桃園市教育局的國際筆友計畫,並以「科技外交」為核心理念,學校目前與美國、比利時、日本及以色列等多國進行交流,孩子每年會寫四封英文信給國外筆友,並在可能情況下進行同步視訊交流。在信件與視訊互動中,學生會用雙語介紹課程與作品,呈現校內所做的科技專題。此外,學生寄給筆友的小禮物中,也會融入課程巧思,增加互動趣味。學校也利用Padlet平臺進行跨國合作,像是近期與 160 位沖繩學生共同參與公開課,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