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政策

臺北市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揭牌 推動「不臨海」戶海教育

2025-11-12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臺北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在幸安國小正式揭牌啟用

臺北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在幸安國小正式揭牌啟用

臺北市成立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在幸安國小正式揭牌啟用,未來四大核心任務包括課程發展、教師專業、支持學校以及資源應用,持續深化「從城市走向自然」的教育精神,推展都市型的戶海課程和活動,並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串聯社區、學校與民間單位,共同打造永續學習城市。

 

出席揭牌儀式的教育局鍾德馨主任秘書表示,面對現今課程日益多元、強調跨領域的趨勢,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在課綱中占有關鍵位置。臺北市希望藉由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的設立,即使臺北市不臨海,也能推動屬於首都特色的在地化課程。中心未來將整合教師研習、學生活動及假日親子活動等面向,讓戶外與海洋教育的影響力更為深入與廣泛,讓孩子能從生活中體驗學習。

 

鍾德馨主任秘書並指出,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的成立也讓推動工作有了「家」,能以系統化的方式整合跨局處資源。未來將結合臺北市觀傳局、文化局等單位,串聯臺北市的文化古蹟與歷史路線,發展成可供學校運用的戶外教學課程。教師可依據既定路線帶領學生實地體驗,兼顧文化推廣與教育成效。像是今年臺北市推動的「生生喝鮮奶」政策為例,讓學生到牧場參訪,從鮮奶生產到餐桌的過程中學習食農與營養教育,並結合自然領域課程推展海洋教育。透過實作與踏查,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真實體驗,這正是資源中心成立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方向。

 

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召集人、幸安國小校長曾振富表示,4年多前接任這份工作時,首先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不臨海的臺北市推動海洋教育。當時參觀全國海洋教育成果展,看到其他縣市的學生能在海上划舟、游泳等體驗,而臺北市學校僅能在游泳池教學,讓他意識到臺北似乎是海洋教育的「沙漠區」。因此,他萌生打造「海洋教育綠洲」的構想,並提出「不臨海的海洋教育」三大軸線。第一,帶孩子走出去,到有海的地方學習,例如復育鱟計畫並到八里放流活動;第二,把海洋引進來,像是與基隆海科館合作,引入外部資源;第三則是強化縣市間交流,促進經驗分享與資源互補。

 

曾振富召集人指出,在多年努力下,臺北市首次獲得「第六屆教育部海洋教育推手獎」地方政府獎優選,象徵沙漠正轉化為綠洲。未來將持續結合科技與創新,發展具首都特色的海洋教育,並推動「平權化」理念,讓弱勢與身心障礙學生也能參與戶外與海洋課程。同時規劃與原住民族科學相關的專案,讓都市原民學童重新連結部落文化智慧。期盼這片教育綠洲能持續茁壯,成為臺北的驕傲。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