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高等教育人文社會領域與產業實務對接,教育部舉辦「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研討會,共34所大學、近百位教師及業界代表參與,發表53篇教學創新研究成果。會中分享跨域合作、專題實作與AI應用於人社教育的經驗,展現各校如何運用數位教材與創新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解決真實產業問題的能力,落實學用合一。
教育部指出,自112年起推動「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iLink),鼓勵大學教師與企業合作,將專題實作與競賽融入課程,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與創新能力。研討會主題涵蓋AI融入教學、產學合作研究、數位人文關懷及創新教學策略,呈現人社教育在科技時代的多元發展。
成功大學以「產業導向課程設計」縮短學用落差,學生透過「三創與設計思維」等課程,更確立職涯方向。明新科技大學則以《半導體科技英語:半導體基礎30問》教材,協助人社學生跨足科技產業。臺南大學透過「永續劇場」課程,引導學生以PBL模式實踐環保創作與地方永續。
教育部表示,iLink計畫推動三年以來,已促進學界與產業深度合作,未來將持續深化課程機制,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科技應用能力的創新人才。研討會相關成果已公布於計畫網站供各界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