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華梵35校慶 前教長指高教需調整制度因應AI挑戰

2025-10-30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參加華梵大學35週年校慶典禮並致詞。(華梵大學提供)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參加華梵大學35週年校慶典禮並致詞。(華梵大學提供)

華梵大學今天(30日)舉行建校35週年校慶典禮,典禮聚焦在高等教育如何應付未來挑戰的嚴肅議題上,前教育部部長吳思華受邀致詞時提醒,高等教育面對AI的挑戰,必須調整為以「人」為核心的學習,打破目前一門課教一學期的舊制度,改採集中、彈性式學習,以及全齡、有目的的學習,大學生年齡應從18至22歲擴大到3到90歲,未來高教才能從艱困的紅海走向充滿機會的藍海,也才能因應AI的挑戰。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指出,當今世界處於大震動的狀態,佛家、儒家與老莊思想是最能安撫人心的清涼劑,而華梵創辦人曉雲導師提出的「覺之教育」就是最好的解方,她將華梵校園當成大畫布,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創作,希望每個華梵人都能傳承「覺之教育」精神,繼續將畫作完成。

 

吳思華前部長表示,AI技術的發展是對未來高教的最大挑戰,針對AI什麼知識都查得到,目前「以知識為本」的高等教育應儘速調整為「以人為本」的學習,必須將學習從知識的記憶改為有目的的學習,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手段和方案,並且幫助每一位學生「活出一個與AI不一樣的人」。

 

吳思華部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對學分與學習方式現在有嚴格規範,例如1學分課程每週上1小時、上課18週、一學期修24學分、畢業學分數為128等,這種全時學習架構未來應改為更有效的集中式密集學習,例如一門課可集中在一週3次、6週上完等,如此彈性學習模式更能符合全齡時代的學習對象與學習條件所需。

 

他也表示,今年大學入學考試,資訊科技成為第一志願,但學生畢業後可能會發現這一行反而最容易失業;因為AI與人最大的不同,在於AI沒有「覺」,沒有味覺、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而唯有一個高度自覺的人,在AI世界中才不會被取代。華梵大學推動以覺為主的「覺之教育」,正好可培養學生做一個與AI不一樣的人。

 

華梵大學李天任校長也表示,因應高等教育、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華梵將以環境、生活、藝術為三大教育軸線積極轉型,逐步從課程與社團中引進農園與茶藝體驗、勞作與園藝治療、藝術治療和正念禪修,推動6歲到90歲的全齡學習,成為各年齡層共同學習的教育基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