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學校教育人員對人工智慧應用的理解與實作能力,臺北市教育局啟動雙軌培訓模式,在今年9月至12月,針對校長舉辦「AI素養工作坊」,以及為教育局科室主管與同仁辦理「AI創新服務共識營」,從領導階層到行政實務,全面推動AI素養與應用的深化發展,讓人工智慧成為重塑教育行政與公共服務的新契機。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國小校長AI素養工作坊」依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歐盟委員會《國中小AI素養框架》的精神,共規劃5堂連貫性課程,帶著校長們認識AI、設計創造AI、管理AI以及設計AI的影響I等四大核心領域,並結合生成式AI實務應用,如ChatGPT、Google Gemini等,強調STEAM跨域整合。此外,工作坊也探討AI倫理思辨與偏誤等關鍵議題,最終目標是引導各校產出具體可行的「校本AI教育願景與行動方案」,將領導知能轉化為校園實踐。
臺北市教育局指出,第一堂研習在9月26日舉行,由臺北市永建國小林裕勝校長擔任主講者,以「與AI的批判性互動與倫理思辨」為題,分享「AI如何影響教育與社會」及「解讀OECD框架與國際趨勢」,透過實際案例學習辨識AI的偏見與風險,期望培養校長AI素養與校園現況分析,建立批判性思維框架。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AI創新服務共識營」對象包括教育局內各科室主管與行政同仁,以探索人工智慧在政府機關及公共服務中的多元應用為主軸,課程內容涵蓋理論解析與實務操作,包括生成式AI的種類與使用、AI與公共服務的未來趨勢,以及政府機關AI應用場景等多個層面。同時安排以使用者為設計導向的實作工作坊,期望帶動機關內公務員從使用者需求出發,藉由實務議題演練,構思如何將人工智慧融入教育行政與公共服務之中。第一堂課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李達生教授擔任講師,與大家分享AI在政府機關的應用場景,接著則由工研院廖肇弘數位訓練長帶領學員實際運用AI工具,解決實務議題。
參加學員表示,這次課程不論是從理論知識、案例分析還是實務操作,都幫助大家發現AI對政府機關應用的多樣性,收穫豐富。學員們也認為,在政策數據化管理、行政決策智慧治理,或是公共服務的優化等方面,人工智慧的應用都將帶來實質的效益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