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天(17日)起一連兩天,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2025第十三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以「面對不確定未來的師資培育韌性」為核心,邀請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進行交流,探討數位轉型、人工智慧衝擊及全球教育變局下的師資培育的挑戰與做法,同時也希望借鏡國際經驗,為我國師資培育創造新方向。
出席開幕儀式的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表示,面對全球化、AI浪潮,師資培育的發展趨勢是應該積極面對的關鍵課題,新時代的教師也要具備更多元的能力,除了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跨域整合與數位科技運用的能力」,以及「教育實務與專業韌性的能力」,能在變動中展現高度的專業實踐能力並且終身學習。
因此,教育部積極透過引導策略,確保我國師資培育的品質與效能,包括大幅提高第4期「精進師資素質及特色發展計畫」的補助經費,支持39所師培大學強化教學實務能力的培養、跨域創新;強化實習輔導與支持,113年起將教育實習獎助金5,000元調高為1萬元,減輕師資生經濟負擔;今年8月起,調高公費生的生活津貼至每月1萬元,預計每年約有1,000名公費生受惠,希望透過優渥的支持,吸引優秀人才成為未來的教師,未來,教育部也將持續深化與現場的合作,讓師培學者更貼近教學現場需求,共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也期待透過本次研討會,將學術研究與教學現場的經驗緊密結合,深化專業對話,激盪出更多創新火花。
本次研討會邀請臺灣、日本、芬蘭及美國的師資培育專家與會,針對STEAM專案與共教模式、教師人力短缺與教育政策挑戰、以及以韌性為核心的師資培育轉化等面向發表專題演講並進行交流,同時還安排學術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微型工作坊以及各師培大學投入開發的「創新教材教具展」等活動。其中,最具實務亮點的「創新教材教具展」,展出各師培大學在AI工具輔助教學、數位化教學設計、STEAM探究實作、素養導向課程教材,以及幼兒與特殊教育設計等,具體呈現臺灣在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