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龍岡國小在每年10月辦理動物友善活動,今年更將「友善」的視角延伸到植物,從9月起展開校園植物友善系列行動,師生一起動手移除外來種植物,展現學校落實生態教育的具體行動力。
龍岡國小表示,開學後,學校老師在巡視客家菜園時發現,本來預備搭給絲瓜攀爬的棚架,竟被一種陌生植物全面覆蓋。經查詢才得知它正是「小花蔓澤蘭」,這是對臺灣原生植物威脅極大的外來種。老師們將此融入教材,蒐集資料後設計「外來種植物認識」看板與課程,引導學生親手參與清除工作,學習在實作中體會生態保護的重要。
校長彭康助與動物保護社的師生一同在客家菜園內清除小花蔓澤蘭,他表示,小花蔓澤蘭在每年10月就會進入開花結果期,如果等到這個時候才清除,反而會助長它的生長與擴散,因此提前在9月進行,並響應桃園市府將8月15日至9月15日訂為「小花蔓澤蘭防治月」活動,提醒大家搶在繁殖期之前處理,才會有效。
參與活動的張同學表示,一開始覺得藤蔓好難拔,滿手都是泥土又汗流浹背,但看到棚架慢慢恢復原貌,真的很有成就感。以後再看到小花蔓澤蘭,一定能馬上認出來,也會記得要保護臺灣的原生植物。
龍岡國小指出,學校過去曾將廢棄的雞舍改造成「動物友善生命教育園區」,讓校園動物成為生命教育的教材;這一次則是將客家菜園變身為「植物友善教室」,讓學生在拔除小花蔓澤蘭的過程中,理解外來種與生態平衡的關係,實踐「植物友善」的理念,讓孩子在日常中學會多一份責任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