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今天(13日)舉辦「第23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今年共有27位科研菁英獲獎,頒發超過1,500萬元獎金,其中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有5位得獎者,分別來自研究領域分別是光電、資通訊、生技醫療等領域,創新的研究推進我國各領域進展。
徐有庠紀念基金會在頒獎典禮前,特別邀請四位得主向媒體分享他們的研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運用iPSC誘導全能幹細胞技術分化視網膜上皮細胞,完成臺灣首例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細胞治療移植,開創國內幹細胞治療新頁。
邱士華副院長是眼科醫師,iPSC技術分化是新的幹細胞療法,理論是透過自體血液培養幹細胞,逆轉細胞後移植到體內,以治療疾病。邱士華副院長結合臺北榮民總醫院、陽明交通大學等單位打造本土的醫療團隊,獲得國科會計畫經費支持,進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細胞治療移植,目前先進行第一層的視網膜再生後移植,維持視力不持續惡化,邱士華副院長說,今年將會正式申請人體實驗,未來若可在人體實驗上成功,將可讓我國細胞再生療法向前推進一步,同時也能應用在肝臟等其他器官上,不僅造福病患,也可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
國立中央大學孫慶成教授的專業是純光學領域,他提出享譽國際的「孫氏模型」,精進體積全像光學與LED設計,協助數十家企業提升產品精準度,締造全球紀錄,孫慶成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在全球名列前三,若能與國際大廠串連合作讓技術落地,將會帶來兆元產值,他希望積極募資10億元,拓展市場。
綠色科技類得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推動近自然工法改善海岸環境,並致力於浮式風機技術開發,引領臺灣綠能新方向。
奈米科技類得主國立清華大學賴志煌教授協助台積電量產全球首條磁性記憶體(MRAM)產線,並開發高效CIGS太陽能電池製程,提升綠能轉換效率。賴志煌教授表示,傳統使用記憶體DRAM耗電量大,但是新的磁性記憶體卻是節能記憶體,因此不僅可節省能源,若在震動高、高溫的產業,或輻射低軌道衛星都可應用。
國立臺灣大學陳良基教授領導團隊開發全球首顆3DTV SOC晶片,創建晶片實現中心(CIC),培育臺灣半導體人才,推升國際能見度。
「有庠科技獎」至今已邁入第23屆,累計頒發522個獎項、總獎金逾新臺幣2.2億元,是臺灣科研界具指標性的獎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