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從皇帝萬歲牌看客家族群自我認同

2025-10-13 發佈 蘇瑞雯 臺北
國科會「清朝皇帝在六堆客家鄉村」講座時間為10月13日(星期一)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在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七樓「學無已視聽教室」舉行,可現場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同步收看。(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清朝皇帝在六堆客家鄉村」講座時間為10月13日(星期一)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在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七樓「學無已視聽教室」舉行,可現場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同步收看。(國科會提供)

你知道臺灣文獻中,最早且最密集記錄客家族群歷史的資料在哪裡嗎?答案是18世紀初由官方編修的「官修方志」。這類方志詳實記錄特定區域的地理、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與產業發展,堪稱地方的百科全書。那麼,在清朝初期,客家族群又是如何選擇移居至南臺灣六堆地區的呢?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李文良,以「清朝皇帝在六堆客家鄉村」為題,帶領大家了解清代客家族群如何將象徵政權的「皇帝萬歲牌」帶入鄉村,並藉此建構跨地域的族群認同。

 

李文良教授的研究原以日治時期臺灣林業史與清代社會史為主,曾榮獲教育部菁英留學獎及國科會111年度傑出研究獎。出生於屏東農村的他,在大學時期經歷解嚴與野百合學運等臺灣民主化的關鍵階段,因而接觸臺灣文學,進一步將研究方向轉向臺灣歷史。

 

在完成博士論文並尋找教職期間,他以《臺灣文獻叢刊》作為日常閱讀,意外開啟了清代客家研究的新路徑。此後,他陸續主持多項國科會研究計畫,包括「界外拓墾與地方社會:清代北臺灣三峽河流域的案例」、「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及「清代臺灣的契約文書與地方歷史」等。他強調:「越是平凡、看似理所當然的細節,往往蘊藏最值得探討的研究議題。」這也呼應他長期關注的研究精神。

 

本場講座將結合田野實察、方志研究與歷史檔案等多元資料,帶領民眾深入理解「皇帝萬歲牌」如何走入六堆客家鄉村,並成為客家族群自我認同的重要媒介。講座時間為10月13日(星期一)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在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七樓「學無已視聽教室」舉行,可現場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同步收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