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水梯田的食農課 北市平等國小學生割稻收成

2025-10-02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北市平等國小學生齊心協力,割稻收成

北市平等國小學生齊心協力,割稻收成

歷經春耕、夏耘,今年秋天,臺北市平等國小在鵝尾山水梯田的稻子收割了,對全校師生而言,這場結合將食農課程與生態教育的「鵝尾山水嘉年華,平等學習好運稻」活動,不但為豐收感到欣喜,更是充滿希望的學習開端。

 

平等國小賴婷妤校長表示,學校位在陽明山的農業社區,因此結合在地資源,發展校訂課程「食農小學堂」。孩子們的學習任務從上學期清除外來種福壽螺的生態保衛戰,到這學期的割稻收成,是一趟完整的生態循環學習歷程。在社區耆老的指導下,親師生一同彎腰,感受割稻的辛勞與喜悅,這不僅是體力上的付出,更是對土地的敬意與情感的連結。透過這樣的實作體驗,孩子們能將所學內化,甚至還觸發更多的創意行動,像是學生們發想全班要一起親手碾米,煮成一鍋白米飯,細細品嚐豐收的滋味。

 

平等國小的學生,親手割下金黃飽滿的稻穗,並和老師一起把收割後的稻穀整束,將一束束稻穗運回學校,體驗古法打穀。清脆的打穀聲象徵著「鼓舞學習」,為新學期的每一位學子加油打氣。後續大家將一同曬穀及親手挑選並收集種子,標示來源與日期,放入專屬的「種子銀行」進行「保種」。學生謝珮姿表示,和老師一起搬運稻穗相當好玩,並覺得農夫種稻真的很辛苦,收割後還要運送、脫穀、打穀等,過程繁雜也相當吃重。

 

學生黃菀萱表示,從插秧到收割,體認到農夫種稻的辛勞,但最後能享用親手收割的白米飯,讓人充滿成就感。學生吳萱蓉則提到,班上同學把稻穗帶回班上,想自己手工脫穗,穿過尺上的小洞,就可以讓穀粒與稻穗脫離,再用木棍輾打去除稻殼,慢慢累積成白米,大家的心願就是能吃到親手脫穗的米飯。

 

農夫老師何清山表示,雖然平等國小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但真正去體驗農事的機會並不多,透過小田園課程,除了讓孩子種菜種稻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主動觀察與發想,珍惜食物並關注土地。現在孩子們會想把碾米後的米糠回收做成肥料,或是將回收資源再利用等,用行動傳達了他們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平等國小表示,讓孩子們的學習從教室延伸到大自然,當孩子們學會愛護家鄉的土地,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也將從小扎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