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25日)在新北市汐止區樟樹國小舉辦「114年原民小米文化進校園啟動記者會」,正式宣布國產小米納入全國學校營養午餐。開啟營養與文化教育的新篇章,將小米導入校園午餐,能讓孩子在日常飲食中理解文化意涵,建立尊重多元的價值觀。
小米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鐵質、鎂及維生素 B 群,能促進腸胃健康,可有效補充學童成長所需營養,避免單一精緻澱粉攝取,增加飲食多樣性。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表示,藉由這次推廣,讓孩子從小在校園餐桌上就能培養健康飲食觀念,並學會珍惜國產作物,食農教育一直是農業部積極在推廣的重要政策,小米是原住民的主食,但卻慢慢在消退當中,因此期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結合食農教育,讓小朋友認識傳統的主食。
現場特別設置「小米營養午餐成果展」,展示五道小米料理,菜色包含小米雞汁拌麵、小米咖哩飯、小米焗烤蔬菜、小米高纖玉米濃湯及紅藜小米起司棒,並由周維民主廚親自介紹設計理念,強調小米營養與料理特色。尤其小米通常被認為做甜點或麻糬,但是臺灣的小米本身是DGI、無麩質、蛋白質等,像是蒸熟之後打泥,可以做成濃湯,也可以取代高熱量的焗烤醬去做焗烤料理,豐富了小米應用可能。
農糧署表示,這次推廣計畫不僅是將小米端上學童的餐桌,更是替農友建立穩定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在每日用餐的時刻,都能與土地連結,感受原民文化的深厚底蘊。國產小米走入校園,不只是營養教育的升級,更是土地、文化與世代傳承的交織,為臺灣的未來播下健康與文化永續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