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食農教育的根基,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推動校園食農課程,鼓勵學校結合在地特色農產,發展適合各年齡層的教材,幫助學生從日常學習了解食物來源與農業重要性。近期,臺東場以傳統作物「小米」為核心,研發富有趣味性與教育性的「小米」互動式卡牌教材,讓學童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習,並設計合理的價格範圍,便於學校廣泛採購,逐步形成完善的教材體系,為食農教育注入新動能。
小米不僅是日常食材,更是原鄉部落文化的重要象徵。根據臺東場的食農調查,當地食農教育推廣經驗豐富的受訪者認為,食農教育應首要關注「飲食生活與文化」,占比達51.3%,接下來是「農業生產與環境」(33.3%)及「飲食健康與消費」(15.4%)。此調查結果顯示,結合上述議題的實體教材最能幫助學童理解小米與生活、節慶、族群文化之間的深厚關聯,讓孩子們不僅親近農業,也能傳承多元飲食文化。
在教學資源開發方面,受訪者普遍青睞「互動式教具」。此次設計的「小米卡牌」採用「從產地到餐桌」概念,製作30張與小米相關的卡牌,搭配相應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小米的各個面向。這款卡牌具備高互動性和趣味性,能藉由記憶挑戰、任務卡等多樣化玩法激發學童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他們對傳統農作物和農業科學的理解。調查結果顯示,88.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使用此卡牌,顯示各界對此教具的認可與期待。
臺東場指出,這些互動式教具不僅能用於課堂教學,也能讓學生親身參與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如播種、間拔和收穫等,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理解作物與自然環境的關聯,並學會尊重自然、珍惜食物。臺東場表示,未來將持續進行教材研發和課程設計,透過實作體驗,激勵更多學校參與,讓食農教育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為未來的農業發展培養更多具備環境關懷的年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