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最新出版兩本人權教育繪本《窗》與《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透過小孩的視角來看見過往歷史苦難的對話,以及看見與看不見的記憶,希望透過繪本,將不易言說的創傷與記憶,透過圖像語言,轉化為相互溝通、理解的橋樑。
《窗》以孩子的視角看見政治受難者家屬作為「獄外之囚」的生活縮影,描繪臺灣威權時代造成的家庭傷痕。作者藍蘭指出,很多受害者家屬會有不斷的關窗與關門的創傷行為,她的故事就是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屬關於威權憂慮的繪本,描述後代是如何在承受威權時期的恐懼,帶領讀者沉浸在威權時期歷史情境,體會當中的恐懼與沉默,呈現小朋友與成人之間對於「可見」與「不可見」的恐懼反應,以及伴隨時間成長而逐步理解傷痕的溫柔與包容。
《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則以鮮明對比,呈現世代之間對於聲音的不同感受,帶領讀者走進戒嚴時期的生活狀態。作者溫皮分享,她使用藍色系表示奶奶的記憶,以橘黃亮色系呈現小男孩的世界,塑造強烈對比的色調氛圍,搭配簡潔圖像,凸顯孩子與奶奶對聲音截然不同的反應,牽引出那個年代深藏於日常裡的壓抑與不安。而她認為歷史雖已過去,仍必須回頭理解與追溯,這便是轉型正義的所在。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人權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便致力透過多元藝文形式轉譯、傳遞與推展人權價值,開啟社會對話的契機。其中,藉由「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系統性的培力與陪伴,協助創作者運用藝術與敘事能力,將嚴肅的臺灣人權歷史議題轉譯為具親近、共讀、對話的繪本,至今五屆已累積達63件成果作品,深受不少讀者及繪本創作者關注。本次出版的兩本繪本是第四屆工作坊優選作品,透過小孩的視角來看見過往歷史苦難的對話,以及看見與看不見的記憶。期待大家一起透過繪本故事,以更柔軟的方式,去觸碰過往歷史,開啟跨世代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