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結合十二年國教校定課程計畫」,鼓勵高中以下學校設計該校的客語課程,彰化縣成功國小西畔分校設計「探秘西畔生態池-黑泥客家情」計畫,從學校獨有的生態池出發,透過對話、遊戲等方式,帶著學生進行實作觀察,並以客語介紹水生動植物,除了讓學生更愛講客語外,教案也獲得客委會計畫特優的肯定。
彰化縣成功國小西畔分校主任陳建文指出,該校位於彰化縣溪州鄉的西畔村,日治時期被稱為九甲,主要居民都是桃、竹、苗的二次客家移民,是個傳統的客家聚落,為了讓學校擺脫廢校的命運,94年學校成為彰化縣客家傳統文化學園,成為推廣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
陳建文主任說,彰化有條東螺溪,溪水中的黑土沉積在田中,慢慢成為肥沃良田,客家人逐水而居,因此有黑泥客家之稱,而學校剛好位在東螺溪畔,也特別設計「走過黑客歲月、薪傳成功客家」校定課程,從小一到小六,各有不同的課程主題與規劃。
規劃一年級教案的賴品潔老師說明,教案主題為「探秘西畔生態池-黑泥客家情」,因為學校有一個獨特的生態池,變將客語結合自然與生活,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認識生態池中的水生動植物,尤其一年級著重生活課,培養孩子觀察與五感體驗能力,教導與生態池相關的客語詞彙及句型,並與數學等課程進行跨領域結合。
課程不只鎖定在學校生態池,賴品潔說,從生態池出發,再擴展到社區的東螺溪流域、溪州鄉公園的生態池介紹等,希望他們能用學校學到的知識,認識社區。
賴品潔表示,客語不只是在學校學,而是能利用在學校學會的知識,應用到家庭與社區,尤其學校的學生不全都是客家人,能透過在學校學習客語,傳承客家文化是很好的事。而經過一年教學,孩子們更愛講客語,尤其,賴品潔的學生參加「113學年度彰化縣臺灣母語尪子冊講古比賽」,獲得客語組低年級組第一名。